唐献陵石犀 沉默千年的守护者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6-30 08:37

6bce72ec-0f5f-4ad5-832c-cb8ea72c5b8d.jpg.2

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的唐献陵石犀。

306e848e-1cf1-4b86-b749-6e8062448c78.jpg.2

1963年,唐献陵石犀被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资料照片)。

14650a01-1112-47b6-bf91-87aa530db6ed.jpg.2

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正在讲解唐献陵石犀的情况。

唐献陵石犀

名称:唐献陵石犀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1388岁

籍贯:唐献陵

现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馆

5月30日,“数说犀尊”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围绕在陕西出土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对这件以犀牛为主题的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深受观众喜爱。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的中厅里,也陈列着一尊以犀牛为主题的大型造像——唐献陵石犀。这尊石犀雕刻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体型巨大,造型生动,于1960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时称陕西省博物馆)并陈列至今。

这尊“庞然大物”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入门左手处的显眼位置,深受游客喜爱。5月30日,来自河南的游客杨继轩拍摄这尊石犀并告诉记者,“我很少在博物馆中看到犀牛的形象,所以想记录下它。”

这尊造型独特的石犀矗立于唐献陵南门外,无声地守护着它的主人李渊,一站便是1300余年。

壹 开国皇帝的过往

李渊,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李渊起兵晋阳,南下攻得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封大丞相等职,加封唐王。

次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称帝后,李渊频频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但是,晚年的李渊并未处理好皇位继承问题,导致几个儿子之间充满了复杂的斗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让李渊册立自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病逝,葬于唐献陵。

李渊一生历经风雨,病逝前留下遗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李渊希望自己的丧葬仪式遵从汉制,尽量从简。当时唐朝初立,经济尚不繁荣,皇室葬仪遵循节俭的原则。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寡断,治军能力不足,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如《明史》记载:“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这说明后世有人认为,唐高祖得天下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也有人认为,李渊深谋多算、励精图治。李渊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贰 初唐工匠的心血

李渊病逝后,李世民遵照其遗愿,按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修筑唐献陵。唐献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在唐十八陵中,较为特殊。其建造方式模仿汉朝帝陵堆积封土成陵,而唐代大部分皇帝的陵则是依山为陵。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犀来自唐献陵的南门。唐献陵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两只石犀。唐献陵坐北朝南,四周柏树森森,封土呈覆斗形。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捧月,将唐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

唐代帝王陵墓石刻的题材相当广泛,很多陵前至今保存着华表、翼马、羊、鸵鸟、鞍马、虎、狮、文武侍臣等大批陵墓石刻,其中不少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雕塑的典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关中的唐十八陵中,仅唐献陵立有石犀,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唐献陵立石犀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李渊和李世民对犀牛的喜爱,另一方面可能是李世民希望借助这种稀有的大型动物来彰显李渊的威德。

唐献陵石犀是用青石制作而成。石犀通身长约340厘米,身高约207厘米,重达十吨,体态巨大,造型生动。犀牛形象为双目张开,口部微合。头上并没有犀牛惯有的尖角,仅有一个类似肉瘤般隆起的鼓包。石犀脚有三趾,仿佛正在缓步走动。其右足的石座侧面刻有隶书铭文,依稀可以分辨出“□祖怀□□德”字样(原文可能为“高祖怀远之德”)。

“在搬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前,石犀侧身倒伏在地,身体几乎半掩在土中,因此今天看到的石犀身体右侧风化磨损严重,而左侧则清晰地刻有整齐的鳞甲纹和不规则的圈纹。”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介绍,唐献陵石犀身上的纹饰可能是艺术性地表现犀牛全身层层叠叠有韧性的皮肤。这件石犀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很恰当,整体塑造十分传神,反映了雕刻者的艺术功力。

唐献陵石犀的雕刻者并不过分注重精雕细琢犀牛的细节,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呈现犀牛的特点上。例如,雕刻者将犀牛颈部下垂的层叠皮肤雕刻得简洁生动,凸显出立体感,而在表现犀牛身体上的鳞甲纹和圈纹时,则凿出类似花斑的纹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雕刻不能表现色彩的缺陷。

这件体型高大的石犀,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在雕刻风格上具有质朴的特点,刀法上则更加精确,是初唐雕刻艺术不断精进的体现。

叁 奇珍异兽的身世

犀牛是一种珍贵的动物。亚洲目前有苏门答腊犀、印度犀和爪哇犀三种犀牛。唐献陵石犀的形象很可能表现的是爪哇犀。《旧唐书》中有“贞观初,遣使贡驯犀”的记载,讲述了中南半岛一带的国家向唐代宫廷进贡活犀的事件。唐献陵石犀的形象与现在的爪哇犀的特征类似。爪哇犀雄性的独角长度只有20厘米左右,雌性的爪哇犀犀角更小。唐献陵石犀头上的角仿佛圆形肉瘤,因此国内有学者判断唐献陵石犀可能为爪哇犀。

中国人很早便与犀牛结缘。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被视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用来通晓彼此的心灵。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传世名句。据历史记载,犀牛曾分布于我国南方,甚至跨过黄河,北至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游、晋西南及渭河下游等地。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商王狩猎犀牛的刻辞,其中《殷墟文字乙编》记载了商王“焚林而猎……获十五兕”的捕猎场面。“兕”即类似犀牛的一种异兽(一说为雌性犀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坚硬且极富韧性的犀牛皮被用于制作盔甲和盾牌。屈原曾写下“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句子。

犀牛皮被用来制造防具,犀牛角可被用来做装饰品,这导致了犀牛被大量捕杀。此外,气候变冷也是犀牛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唐朝,中原地区的气候已不适合犀牛的生存。在这一时期,犀牛有时会在华丽隆重的宫廷宴会中进行表演,供皇室贵族欣赏娱乐。如唐代诗人卢纶在诗中所描述的场景:“祝尔嘉词尔无苦,献尔将随犀象舞。”

唐代多位皇帝都将犀牛作为高级宠物或奇珍异兽,安置在皇家园林里精心照料,但仍然改变不了它们的结局。由于对长安水土气候不适应,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贡犀常常夭折。“诗人白居易有‘饮冰卧霰苦蜷跼,角骨冻伤鳞甲蹜’的诗句,记述了贞元年间南海进贡的犀牛在上林苑中最终被冻死的故事。”白雪松介绍。

20世纪初,犀牛彻底从中国消失。而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这些文物,却保留下犀牛的形貌,讲述着它们过往的故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