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上的非遗故事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6-01 09:05

一个个表面光洁的葫芦,经他精雕细琢后,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宝葫芦”。作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氏葫芦烙画的传承人,余勇用一双妙手让葫芦登上艺术殿堂。

5月18日,记者在位于乾县灵源镇西营寨村的余勇家的后院看到,院子的藤蔓上挂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葫芦,有的伸着长长的脖颈似“天鹅”,有的前粗后细像“黄瓜”,有的上面布满疙瘩呈扁平状如“磨盘”。

“辅之特殊的模具,呈现非凡的‘样貌’,才能制作不同用途的艺术品。”余勇介绍,青葫芦摘下后,要刮掉青皮晾晒、通风,一年后才能进行创作。

葫芦烙画历史悠久,源于西汉、盛于东汉,与文学、艺术、民俗关系密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今,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相较于宣纸、软木等平面材料上的创作,葫芦烙画难度较大,“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必须先用铅笔绘制图案定稿。这是余勇烙坏上百个葫芦后摸索出的门道。

挑选葫芦、设计图案的前期准备,勾勒、皴擦、细描、点苔的烫烙绘制,这些过程均对作画者的美术功底、温度控制、时间控制、用笔力度与速度技巧有较高要求。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跟着父辈学习,自己悉心钻研,作为余氏葫芦烙画的第三代传承人,如今余勇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

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余勇以烙铁代笔,在葫芦光滑坚硬的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使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有了国画渲染的意境,画面与葫芦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余勇介绍,葫芦烙画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多年来,余勇的创作团队在烙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雕刻、墨刻、镶嵌、压花等工艺,使葫芦作品更加栩栩如生,产品深受大众喜爱。余勇目前已开设4家经营葫芦制品的门店。

现在,余勇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的儿子也热衷于葫芦烙画技艺。“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学习葫芦烙画,共同将这一非遗技艺发扬光大。”余勇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