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陕西日报 2021-08-23 10:01

陕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壮士断腕,真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地位体现到全局工作之中,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城市群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国家级城市群,发挥其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是西部地区第二大城市群。关中平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辐射带动陕北、陕南发展,充分发挥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助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引领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错位发展、共享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规划协同、产业协作补链成群、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率、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一是要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进富阎一体化以及西铜、西渭融合发展。二是着力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支持城市群产业合作共建、差异化发展,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发挥陕西硬科技创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依托丰富的科创资源,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及产城融合模式。

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陕西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就是要完善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加快“米”字形高铁网和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推动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全力打通经济发展“大动脉”。要开放通道构建开放新格局。一方面要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和规模结构,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形成“单核带多极”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等供应体系,实现区域内油、气、电、水等同类型能源资源同网同价。建立区域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推进区域内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卡通”,形成城市群一体化,推动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

加紧建设国家级人才集聚高地,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应把建设国家级人才集聚高地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第一方略,根据功能区定位,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使其技术与知识“用得上”“使上劲”,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加快城市群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推进高校联盟建设,支持陕西高校与山西、甘肃等地高校开展联合共建,推动师资互聘,共建重点学科、专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技术联合开发。

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保障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监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陕西要以黄河及渭河、汾河、泾河、丹江等水系为重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滩涂等为补充,构建渭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好城市群生态节点。加强以秦岭、桥山、六盘山为重点的山体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搞好植被恢复。同时要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和统一的防治措施,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融合,促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已成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空间载体,城市群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一是成立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和旅游融合协作机构,共同制定行动准则,形成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文旅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体系。二是充分挖掘秦岭黄河、周秦汉唐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自然历史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展演活动,推动文化繁荣,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作者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党晶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