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阔步前行——西安航天基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之二
来源:陕西日报 2021-11-30 15:30
十五载风雨兼程,十五载风华正茂。
在西安这片热土上,西安航天基地的崛起,赢得了迈向未来的“雄厚资本”。承载着16万人民振兴产业、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的愿望,肩负着实现产业集聚、高速发展的重任,航天基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十五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不断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新区而言,却显得格外沉甸。十五年,一步一个脚印,凝聚着航天基地人的心血和智慧,助推着航天基地的赶超和跨越。
尤其是最近两年,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航天基地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凤凰涅槃”、营商环境的“改天换地”、改革创新的锐意突破、民生建设的共进齐升。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1%,两年平均增速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1%,两年平均增速17.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6%,两年平均增速28.7%。
谋定而动,蓄势待发。航天基地围绕“聚力‘十个航天’ 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的远景目标,以“十四五”规划和“十个航天”建设规划为主轴,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保障、营商环境、城市治理、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活力、实力、魅力航天基地。
引擎 夯实产业体系根基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11月8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从遥远的太空传回地面的短短八个字背后,是航天基地“硬科技”的实力支撑。
据悉,航天员乘组出舱画面以及向地面报告的声音均是通过航天基地“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传回地面的。
从“长征五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和核心舱”,作为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基地厚植科创基因,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打造13条重点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增材制造产业链、航空与无人机产业链、传感器产业链、轨道交通产业链、软件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智能终端产业链、航天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的目标聚力前行。
——打造“硬科技”,推进“两链”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9月,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航天基地11家在孵企业斩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1月,西安航天华阳机电装备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项目“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1年陕西省瞪羚企业以及陕西省潜在瞪羚企业名单,航天基地14家科技企业荣登榜单……
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的背后,彰显着航天基地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可喜成绩。航天基地通过对科技型企业跟踪培育,全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水平。
目前,新增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家市级众创空间;新增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举办产学研金活动11场,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30家;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8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63%,加快构建一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孵化培育,再到产业化的科创体系链条。
——实施“链长制”,打造多产业发展集群。
航天基地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多举措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不断扩大规模打造产业发展集群。
同时,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构建“1+10+13+N”创新体系。积极发挥“链长制”作用,通过“链长制”统筹区内外产业链配套企业资源,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为企业稳定生产保驾护航。
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发展,充分发挥稳定器、基本盘的作用。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五院西安分院为代表的航天“国家队”在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充分发挥了“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北斗创新发源地”的技术领先优势。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助力航天基地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
大数据时代,谁拥有数字经济,谁就拥有了开启未来之门的密码。航天基地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卫星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三大数字经济“产业群落”规模显现。京东、华为、腾讯等数字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集聚,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0亿元,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密集聚集区域之一,未来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领域内外部合作,打造内联外链的开放创新大平台,营造数字经济发展开放氛围,构建开放高效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围绕制造业服务业转型需求,重点聚焦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二大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升级 打造改革开放高地
“您现在是在无人机静态展现场,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军用、警用、消防、测绘、植保等各类无人机型及无人智能装备系统……”11月30日,以“创新赋能 智飞长安”为主题的西安无人机大会在航天基地举办。
新应用,新融合,新发展。今年以来,航天基地持续搭建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推进十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空间体系,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平台。
——项目为王,掀起科技产业园建设热潮。
一栋栋单体办公楼拔地而起,一台台塔吊、汽车吊、挖掘机轮番作业,一辆辆大型运货车穿梭往复……走进位于航天南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施工工地,项目建设掀起的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全面交付投用。建成后,将围绕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软件研发等行业方向进行布局,打造集科技研发、资源统筹、成果孵化转化‘三位一体’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该项目建设负责人说道。
今年9月,航天基地召开了招商引资、创新发展及“十个园区”工作专题会议,分别与“十个园区”建设方签订《2021年航天基地“十个园区”建设进度目标责任书》。会议要求各建设单位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十个园区”相关18栋研发大楼和垂直厂房主体封顶工作。
宏图绘就,征程再起。十个科技产业园区将瞄准产业定位,坚持“一园一主题,园园有特色”,通过高端技术、高端项目、高端人才的聚集,加快“两链”融合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创新动能,充分发挥航天基地对西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最”营商环境,培育企业发展沃土。
自主研发“航天政策通”智能服务平台、“审管联动”系统,推出全省首个“免申即享”、全市首个市政接口“一图并审”服务……今年来,航天基地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便利化,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现在审批流程越来越简单,我们办事更方便了!”航天基地某企业办事人员感慨道。
航天基地在全市率先推出市政接口“一图并审”服务实现水、电、气、暖、排水、通信、市政管线接口审批同步推进,审批时间由2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11月23日,航天基地又创新推出“审管联动”系统,该系统将通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审批和监管联动、业务无缝对接。
审批提速度,航天基地的政务服务也更加优质、便利。
航天基地自主研发的“航天政策通”智能服务平台,建设“一个平台,两个终端,四个信息库、六大功能”,通过政府部门共享信息,逐步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免申即享”。该案例还荣获西安市2020年度审批服务“十佳”创新案例。
随着政务服务城南地区“跨区办理”、陕西省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5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省通办”、陕西省内国家级开发区16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等在航天基地相继落地,满足了各类市场主体异地办事需求,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方便办。
融合 构筑高品质生态宜居新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航天基地这片热土上,勃勃生长着一系列高精尖产业,同样汇集着大批人才在此耕耘。解好“宜居宜业”必答题,是航天基地站在“十四五”新起点谋定的方向。
有硬核技术,也有柔性关怀。城市管理建设方面,航天基地以“绣花功夫”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让人才“引得进”,更能“留得住”。
从民生需求着眼,从城市双修入手,从产城融合发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一幅记载了航天基地跨越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快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
“变化太大!以前坑坑洼洼的马路变成了柏油路,菜地变成了小花园,还有小广场……我把改造后的小区照片发了朋友圈,我的老朋友都不敢相信变得这么好,都来给我点赞!”面对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家住风雷新区的王阿姨激动地说。
2021年,航天基地确定了“北优、南闲、西提、东融、中强、全域补短板”的空间发展战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出入口、门头牌匾、地面铺装、夜景照明、导向系统和公益广告等10个专项提升,全方位提升城市设施品质,努力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城市建设管理示范区。
城市骨架在拉大,城市功能在升级,城市面貌在焕新。
新建成30条(段)道路,新建及续建公共停车场项目9个,建成1个公共停车场项目,停车位共705个,预计年底前还将建成2个项目,停车位共1475个。两年累计将建成公共停车位3816个,公共停车位从5468个增加到9284个。
一个又一个不断刷新的数字反映了航天基地在“畅行航天”建设下的发展足迹。一条又一条断头路的打通,优化了路网结构,让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发展脉络越来越顺畅,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点。
——以“绿”为底色,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幸福航天。
绿草如茵的漫步空间、蜿蜒的步道旁多样植被错落分布、靓丽铺装的透水混凝土人行道、放缓的人行坡道和盲道……在航天基地,完善的基础设施让群众出行、运动更便捷。
今年来,航天基地坚持拆违复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全域植绿的总体思路,已完成建设提升绿地14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绿地75万平方米,提升绿地73万平方米。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西安人的梦想。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全覆盖,航天基地分别利用激光雷、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无人机、高空瞭望等,构成了“天、地、空”一体的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协同治理PM10、PM2.5及臭氧污染等大气环境问题。
截至11月28日,航天基地优良天数为215天,位居西安市开发区第一。
全域治水,碧水兴城。通过“供水扩容”“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三大工程,构建出一张蓝色水网,发挥“生命之源”的持续动能。
——绘就民生新画卷,提升百姓获得感。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
“十四五”期间,航天基地将实施“三级医疗”体系全覆盖和便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基本建成西安健康城市先行示范区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健康城。同时,在全域范围内实现辖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有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十五分钟医疗圈”的三级医疗全覆盖。
今年,航天基地实施便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工程,建成拥有2个高品质体育综合体、提升改造2个公园的体育健身设施、新建6条绿色运动廊道的15分钟“运动健身圈”。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乎城市区域发展后劲。
航天二中、航天六小、航天城中心幼儿园等8所公办学校投入使用,为适龄学生提供6690个学位;获批陕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仅2021年,航天基地就交出了教育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航天基地以“聚力高质量航天教育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为主线,坚决贯彻“双减”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100%全覆盖,师生参与率达到91.34%,打造具有全国标杆效应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让教育更加“智慧”、更有“质量”。
——产城融合,打造多业态商业综合体。
星际互动体验、民族乐队助兴、机甲骑士巡游、文创集市展览……5月29日,“智空间慧生活”概念街区——丝路慧谷创业社区正式开街,航天基地再添新打卡地。
持续挖掘航天基地特色资源禀赋,搭建商业、商务、商服配套体系,建设商服载体空间约80—100万平方米,目前,所有项目按进度有序进行;建设商业载体空间约35—50万平方米、慧谷社区已正式运营,晓宇火锅、人人乐、小米等商业品牌纷纷入驻;建设商务载体空间15—20万平方米,目前,2个高品质酒店已投入运营。
同时,经济内循环背景下,文旅融合按下“快进键”。“十四五”期间,具有航天特色的研学游、文化游、低空游、休闲游、乡村游等,将为产城融合典范之城增添新景。
风正好扬帆,航天正青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激情满怀。航天基地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更高的要求阔步在产业发展的征途上,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格局不会变,立足高点、稳步前进的信心不会减,新时代新航天的蓝图将徐徐展开。(高敏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