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丨把真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来源:西部网 2024-10-09 09:47

近日,《半月谈》公布两起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典型案例,其中某地强制定位打卡、上传日志,以填写台账的方式对驻村干部进行跟踪管理,加重驻村干部工作负担。这种以填写台账的方式进行跟踪管理,看似加强了与派出单位的联系,实则导致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应付差事,驻村干部对这种做法有抵触情绪。

驻村干部是派驻单位派人前往自然村或行政村开展帮助村级工作的一类人,要为乡村的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全面发展。通常,选派的驻村干部都是经过慎重考虑、严格把关、层层筛选的,因此,选出来的干部不仅要业务过硬、本领高强,更重要的是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担当、有情怀,能够扑下身子、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驻村”的目的是要“助村”。打卡、定位、上传日志……这样的管理考核方式看似合情合理,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检验。一味地把驻村干部绑在这些无谓的事务上,甚至把打卡、留痕作为考核驻村干部的重要依据,迫使驻村干部去敷衍应付,滋生出以“形式主义”去应付“形式主义”的歪风,这样“重痕”不“重绩”,“走形”不“走心”的管理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致使驻村干部无暇顾及本职工作,而且也有违驻村干部管理的初衷,久而久之,也会寒了驻村干部的心,挫伤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键对键”不如“面对面”。与其花时间去关注这些“表面文章”,不如花功夫去解决实际问题。驻村的成效并不是看驻村干部“打了多少次卡,在不在工位,写了多少篇工作日志”就能显现出来的,而是要看帮助群众化解了多少难题,争取了多少资金,带动发展了哪些产业,群众的收入有无明显提升等等,靠的是“实打实”的战绩和群众口口相传的口碑。只有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时常在群众的房前屋后转一转,时常与群众坐在一起聊一聊,时常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在与群众的亲切交流和反复的调查研究中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做到对村情村貌了然于胸,才能根据所在村子的优势、短板、弱项“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村情实际的帮扶方案,打通真题真解的“最后一公里”。

各级党组织及派出单位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考核导向,破除“唯材料”“唯台账”的形式主义顽疾,消除“指尖之苦”,为驻村干部松绑减负。在管理考核驻村干部时不要只盯着“纸上的表现”“线上的表现”,多看看“实地的成效”“线下的表现”,“纸上的成绩”可以包装,而“实际的成效”和“群众的口碑”却不会说谎,不妨把评价的“麦克风”交给群众,多问问群众意见。

另一方面,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强化对驻村干部的关心关爱,为广大驻村干部营造宽松的干事环境,提供有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优厚的待遇保障,及时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及生活上的难题,让其安身更安心。(文/樊蓉)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