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稻浪滚 万亩荒滩变良田——榆林市榆阳区盐碱地综合治理观察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5 08:04
8月8日,叶成玉在喂稻田中的小龙虾。 记者 马腾摄
田野上,昔日泛白的盐碱荒滩已被绿意盎然的连片稻田替代,蟹苗和小龙虾不时探出头,搅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一幅生机勃勃的“稻渔共生”画卷,正在榆林市榆阳区缓缓铺展。
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一度被视作农业的“禁区”。如何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榆阳区给出了答案——“科技改良+生态治理+产业驱动”。
近年来,榆阳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单位,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通过“以水压盐”“生物改良”“有机培肥”等综合治理举措,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随着科技赋能和生态治理的深入推进,原先的重度盐碱地逐步改良为适宜水稻生长的“水良田”。
8月8日,在鱼河镇水稻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在进行水样采集,现场测定pH值。后续,这些水样还会被带回实验室进行更专业的检测。
“2024年以来,我们公司对鱼河镇、上盐湾镇、鱼河峁镇3个镇4个点位的盐碱地水质进行检测,每个月在固定点位检测一次。从前两次的检测和化验结果来看,水质的pH值、全盐量、重金属含量都有明显改善,适合水稻种植和稻蟹养殖。”榆林科立威生态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玉安说。
土壤改良只是第一步,选育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作物才是关键。榆阳区引进了耐盐碱水稻品种。这些水稻品种能在含盐量0.3%至0.6%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刚开始试种时,大家心里没底,没想到第一年亩产就达到了400公斤。”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如今,经过优化种植技术,部分地块亩产已突破500公斤,稻米品质优良,市场供不应求。
“现在在稻田里养蟹,每亩地能多赚3000多元。”种粮大户张海峰笑着说。2024年,榆阳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8260亩,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
为了更好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榆阳区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户在稻田里养殖螃蟹、小龙虾、泥鳅等。鱼蟹的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减少病虫害,它们的排泄物还能成为天然肥料。
“今年,我在村里承包了500多亩稻田,投放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万尾小龙虾。目前,稻子长势良好,预计今年每亩稻田能收获约500公斤大米。蟹苗和小龙虾也长得很快。”赵家畔村村民叶成玉说。
近年来,榆阳区通过平整土地、新修田埂、深翻深松土壤等措施优化土地结构,将盐碱地治理与农业产业培育深度融合,聚焦水稻种植、虾蟹养殖等特色产业精准发力。
依托“种稻改碱”模式,榆阳区在鱼河镇、上盐湾镇等地建成高标准水稻田,持续拓宽农业增收路径。
如今,盐碱地治理为榆阳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修复了脆弱的生态。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如今变成了水田纵横、鸟类栖息的湿地景观,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万亩稻田成为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当地政府顺势推出乡村旅游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