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镇北台,用时光丈量大漠边关沧桑巨变

来源:西部网 2023-07-13 18:03

西部网讯(记者 王佳祯 马晴茹 宋洋 王靖升)控南北咽喉,锁边关要隘。榆林城北红山之巅的镇北台,巍峨挺拔、气势磅礴,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它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奇观”,被史学家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在历史上曾为保护中原及边关贸易、推动民族和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7月13日,参加“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的记者们登临红山之巅,踏上镇北台,亲身感受蒙汉边关数百年的沧桑巨变。

a6b74f0b10bd6257a6ed16e53b9ed7b8.jpeg

参加“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的记者们来到镇北台。

蒙汉一家,开创边关和平的历史见证

镇北台呈正方梯形,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登上台顶,百里景物尽收眼底。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fc214647ac8cee2a755e1b0be33d9fe.jpeg

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在镇北台东侧有同时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是蒙汉官方敬献贡物、洽谈贸易的城池。“款贡城”也称“易马城”,是古代中原地区农产品、丝织品与北方游牧部落进行马匹交换的地方,该城与镇北台相连,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存,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区域,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这是蒙汉一家、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对研究明长城及明代边防军事体系、明清两代民族交流和榆林地方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57dfb9afa080961545e5a9e0c2544f0e.jpg

在镇北台上可俯瞰榆林城市风光。

雄关漫道,长城内外一览无余

数百年来,镇北台与它所依托的主体工程——万里长城,一起承担着延绥镇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止干戈的使命,为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提供了交流平台。今天,镇北台虽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其底蕴深厚的历史内涵,苍凉凝重的壮观雄姿,仍然展示着无穷的魅力,令人震撼,催人遐思。

记者们站在台顶,极目四望,长城内外,红山上下,名城英姿,塞上风光,一览无余。虽然昔日金戈铁马的蹄声,烽火连天的硝烟已离我们而远逝,但翻山越涧,与蜿蜒腾跃的万里长城相连,墩台相望,仍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雄浑与残缺之美。镇北台与背后的长城一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表现,是炎黄子孙坚韧不屈品格的国魂所在。

据史料记载,秦朝时期,秦始皇为确保大秦帝国的北部疆土,抵御漠北各部族的侵扰,派长子扶苏和爱将蒙恬,率三十万重兵驻防榆林,修直道,筑长城,建立了坚固的北疆防御体系。之后,隋、明两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又不断修筑完善。榆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九边军事重镇。

76227593c206c85c377e871f7c379de7.jpeg

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贺泽接受记者采访。

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贺泽介绍,镇北台上的券洞横额上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在台的四层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瞭望亭,清末时期亭坍塌。镇北台各层为砖结构,各层边缘均砌瞭望口、射击口。

35db9a1299488f8334cc2d77d0ab5306.jpeg

镇北台旁边巍峨的长城遗存。

如今,镇北台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傲立于黄土高坡之巅,令人震撼,催人遐思。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已经成为了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的目的地。

华商网记者王彬说:“镇北台屹立在黄土高原,自古既经受了战争的沧桑,又促进了边关的和平,使我们明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重要,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