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丨把调查研究成果写进事业发展中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3-04-11 10:4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可见,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我们迈进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矛盾,也伴随着许多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因素,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开展调查研究的关键主体,应当把表率作用发挥好,既要身入,又要心入,既要调查到点子上,又要研究出新路子,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写进事业发展中。

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仅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先后进行了8次较大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宁冈调查》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同志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伯延公社考察调研,了解了真实情况,解决了实际问题。朱德同志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向中央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他提出的“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等一系列真知灼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变迁,有的领导干部并没有把我们党“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来。比如,有的干部常以工作忙为托词,很少到基层开展调研,习惯坐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遥控指挥;有的干部走得基层不少,但多是有目的性地、为完成某些规定的走访任务而调研,无非是与特定人员打个照面、听听情况、做些交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更别提深入到普通群众之间,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甚至还有个别干部在调研中,搞层层陪同,一级拉着一级“垫背”,生出一串“长尾巴”,面对基层存在的问题,上级甩给下级,美其名曰“属地有责”,实则为己开脱。

这些作秀式、盆景式或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其实就是走形式、作样子,是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严、工作不实、底气不足的直观表现。这些领导干部吃不透中央精神,不了解基层情况,害怕面对基层难题和群众质疑,于是便小心谨慎、想方设法地把深刻的矛盾隐藏了、把尖锐的问题回避了、把重大的困难转移了,到头来,调研的结果是被粉饰得差不多了,而基层的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三年五年,涛声依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辅助决策,为民造福、推动发展的过程,它的要义在于听民声、解民忧、兴民事,在于查漏补缺、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实现涅槃重生的毅力,更好地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调研中既要乐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敢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坚持多方协作配合,坚持“钉钉子”久久为攻,消除种种“障碍物”和“隔离层”,找到突破制约的“最优解”、攻克难题的“金钥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研究有一个好结果,才能更好为民办实事、更好推动基层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苏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