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屈晓东:龙头带动,布局高端——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见效成势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9-02 09:05
创新是陕西发展的长远大计。秦创原总窗口立足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布局,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推动全产业链招商
摒弃传统粗放式的招商,招大引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从产业布局和园区承载精准切入,实现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秦创原不断加强主导产业引进和创新要素聚集,打造千亿元级光伏产业集群。隆基绿能建立起覆盖技术研发、硅片、电池、组件等核心板块的光伏新能源产业体系,位居光伏行业榜首。2021年,公司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1387项,全年研发投入43.94亿元,连续5年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研发投入最大的企业。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800亩,总投资超过263亿元,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电池生产基地。2022年7月25日,秦创原光伏创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在西咸新区正式投用。隆基中央研究院的定位是“光伏大脑”,主要建设目标是为下一代高效电池产业化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和专利储备。隆基中央研究院将成为打造千亿元级光伏产业集群的重要智能支撑。
在招商引资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可以看作是漫天的繁星,完整的产业就如月亮。当前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上存在“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只见企业不见产业”的现实困境。只有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全链条地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广阔前景的产业,才能培育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
全产业链招商是一种新的招商理念,需要立体化多方位的营商环境支撑。从孵化、研发到制造、产业化和后期服务,为企业提供符合全产业链要求的承载空间和服务体系。全产业链招商,绕不开三个环节——建链、补链、强链。建链只是第一步,只有在补全产业链上做文章,才能切实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活力。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依靠前瞻性科学性的产业布局规划、优惠的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来共同支撑。需要有针对性地在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通过组合型产业扶持政策在要素成本、融资交易等方面提供支持,包括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环保政策、发展基金扶持政策等,推动产业关联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二、从产业聚集向产业聚焦转变,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着力点,以大数据存储、分析、应用为突破口,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脉搏,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创维智能电子产业园项目将成为创维厨电及智能电子、智能家居和3C电池生产基地,满产后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在秦创原总窗口形成了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高等研究院、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可以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985院校的人才优势,构筑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助力秦创原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目前,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创维智能电子产业园项目将有助于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
三、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推进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由“势”转“能”
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大目标。统筹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现在与未来,打造集科研、中试、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平台,加快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项目总投资28.4亿元,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围绕科创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贯通省市区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结合,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起步区、产业承载区及综合配套区,涵盖地市飞地孵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研发、综合孵化、专业孵化“五个中心”,从空间、政策、服务三个维度,从贯通资源联动、区域协作联动、聚合要素联动、打通体制联动、孵化全程联动五个方面的联动来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全力推进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由“势”转“能”。随着全省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在西咸新区建成投用,将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促进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不断聚集,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好孵化器总基地,将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行业,打造产业研究院和行业研究院等共性技术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专业和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连接科研和生产;建设一批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增强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模拟训练等服务支撑功能,形成功能完整、生态丰富、机制灵活的产业创新载体群。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支持行业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加强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更多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导权。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