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院门的“三张清单”把为民服务做得更细 更实 更好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7 07:49
“现在,家门口非常漂亮,打卡拍照的年轻人特别多!”8月8日晚,家住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德福巷的张凯指着街边的霓虹灯,跟记者分享生活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南院门街道推行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的实践成果。作为好事清单中的重点项目,德福巷夜景亮化工程不仅点亮了街区,还温暖了民心。
南院门街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92个院落,总人口3.69万人。这里原是清初陕甘总督行署的驻地。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部院由西大街鼓楼北面移驻到这里后,此地被称为南院。南院门街道由此得名。
南院门街道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繁荣。今年以来,南院门街道按照碑林区“一年10件实事”部署,以“为民办事我承诺”活动为载体,精心梳理实事清单80件、好事清单120件、难事清单16件。目前,“三张清单”事项已完成114件,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实事清单: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南院门街道保吉巷社区里的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住户1007户,常住人口3300余人,“一老一小”群体基数大、占比达40%。保吉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婷介绍,今年初,社区通过大量走访,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形成了“一年10件实事”清单。其中,“一老一小”是社区关注的重点。
3月4日,保吉巷社区与澄城会馆合作,由志愿者陪同辖区老人前往店里堂食,给老人送去温暖。此前,社区还联合相关单位在小区文化广场开展免费配送老花镜、义诊义剪活动,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贴心服务。
“以前一下雨,路上全是积水。现在路平了,也不积水了。我们出行方便多了。”保吉巷社区的一位老住户感慨道。保吉巷曾因基础设施老旧、下水道堵塞、路面破损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南院门街道将保吉巷基础设施改造纳入实事清单,并迅速采取措施,对下水道进行了全面疏通和升级,重新铺设了路面。如今的保吉巷,排水通畅,道路平坦,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好事清单: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德福巷是南院门街道一处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区,作为西安的“初代网红街道”,曾被称为“酒吧一条街”,吸引了大量游客,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新娱乐业态的出现,“老派”酒吧逐渐落伍,再加上酒吧经营与辖区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一直无法解决,让这条“顶流”小巷失去了往日光彩。
为了让德福巷焕发新活力,南院门街道将德福巷环境提升改造纳入好事清单,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让居民和商户深度参与街区改造。
德福巷社区党委书记张吉迪介绍,改造过程中,除了深入挖掘德福巷的历史文化资源,街道和社区还积极推动业态升级,一方面引导原有商户进行特色化改造,鼓励咖啡馆、酒吧等融入西安本土文化元素,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饮品和美食;另一方面,引进文创、手作等新兴业态,打造文创集市,为街区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焕然一新的德福巷再次融入潮流、引领时尚。每到夜晚,灯光映照下的街区热闹非凡,充满创意的景观、舒适便捷的设施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消费,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难事清单:
啃下民生领域“硬骨头”
芦荡巷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曾经楼面破损、楼道昏暗、缺少停车位、没有充电桩……
如何让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南院门社区将芦荡巷小区改造列入难事清单,由区级包抓部门与社区共商共议,针对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要区级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凝聚合力,攻坚破题,让小区变得“洁序美”,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南院门社区党委书记王娟介绍,改造初期,众口难调是首个“拦路虎”。小区住户年龄跨度大、职业多样,改造诉求差异明显:老年居民希望增设更多休闲座椅和无障碍设施,年轻住户则更关注充电桩和停车位的规划。为此,南院门社区组织了12场居民议事会,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通过反复研讨、方案优化,最终制定出兼顾各方需求的改造计划。
如今的芦荡巷小区,刷新墙面1200平方米,楼道环境焕然一新;通过重新规划,增加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曾经杂乱的电线全部完成线路规整,新增标准化弱电箱20个,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我们以‘三张清单’为抓手,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把为民服务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碑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层分类、多元共治的清单化管理,碑林区有效打通了惠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结“三张清单”事项1600余件,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效能和民生温度。(记者 王帅)
秦评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南楠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这句话道出了百年大党的根本宗旨。在基层实践中,如何将这份承诺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西安市碑林区通过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给出了生动答案,那就是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好事办好,贵在让群众积极参与。德福巷之所以能重焕生机,在于街道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多次组织居民、商户座谈,广泛征求意见,让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街区改造全过程。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实践,既保证了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又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基层治理不是“替民做主”的独角戏,而是“让民做主”的大合唱。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好事自然能办到心坎上。
实事办实,重在以钉钉子精神破解急难愁盼。民生工作最忌“雨过地皮湿”,最需“润物细无声”。志愿者陪伴老人堂食、社区组织义诊义剪……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需要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入手,用钉钉子精神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做细做实,才能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难事办妥,成在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老旧小区改造这样的“硬骨头”,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和方法论。墙面刷新、车位新增、线路规整……芦荡巷小区从破旧杂乱到焕然一新,每一项改造都直指老旧小区治理的痛点、难点。越是历史遗留问题,越需要“新官理旧账”的责任感;越是复杂矛盾,越考验“解剖麻雀”的智慧。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方能化“痛点”为“亮点”、变“难点”为“支点”,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