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郭秦川:这个“群”是带动西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8-04 09:08

“群”文化是现代网络语言中热词,也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群”是指一个相对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社会事业较为繁荣的中心性城市及其周边较近中小城市的集合体,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强带弱”、“统筹协调”、“整片推进”加快发展的区域性城市联合体。

介于这种理解逻辑,都市圈与城市群,应是城镇化或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协调发展,破除经济发展中区域“自闭性”壁垒,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问题,使区域经济推进总体高质量发展、整体现代化建设、全面共同富裕的战略抉择和有效途径。

关于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有关理论文献和专家学者探讨,网络引擎给出极为丰富解读和阐述。从现实地理区位及国家发展规划观察,都市圈就是以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超大或特大规模城市为中心,通常以1小时交通通勤圈界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形态,具有较强的中心性和辐射范围,具有区域区位经济发展自主性和行政区划逻辑同属性特点。

城市群则是站在城镇发展战略更高层级,跨主体行政区划空间融合与一体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统筹协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联协同,区位经济特点相近的城市合作战略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纽带和平台。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加快推进,近些年来,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较快推进,有效支撑了地区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作为西部重要城市节点,所公布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被赋予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平衡的重要职能,同时彰显了西安地理区位和经济承载的重要作用,成为带动和带领“圈、群”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与重要支撑,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赋予重大历史使命和功能。如何全面准确贯彻实施?怎样建?建什么?谁来实施?实施方法、路径、目标、时间节点、成效等怎样具体安排进度?具体实施问题还需探索与总结中不断探索与推进。

一、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实施进程的基础积累

关中平原城市群涉及三省陕西(宝鸡市、咸阳市含杨凌、西安市含西咸新区、铜川市、渭南市、商洛市)、山西(运城市、临汾市)、甘肃(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部分行政行政辖区和地理区位。自建立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及成效积累更加厚实,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明显。

1、区域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建设批复前一年,2017年三个省份GDP合计占全国GDP总量的5.42%。2018年国务院批复后,经过省际间磨合、衔接与努力,2021年三个省份GDP合计占全国GDP总量5.48%,比重提升0.06个百分点。城市群所涉市级行政区域GDP合计占三个省份GDP总量40.7%,占全国GDP比重2.2%。城市群所涉三个省份GDP产出量及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相对较小,同时也给这一区域提供发展空间和机遇。

2、产业产出呈结构性调整

仅从2021年经济结构观察,三个省份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结构调整和优化潜力凸显。2021年城市群区域三次产业占三个省份产业结构比重中,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比重呈一、三、二次产业排序;同时,从城市群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位置的次序观察,呈一、二、三次产业排序,其中工业占比相对较大,反映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独特性。

3、三驾马车贡献各异

从GDP总需求观察,一是固投增速差异明显。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全国、陕西、山西、陕西分别为4.9%、-3%、8.7%和11.1%,充分说明地区间经济发展进程与节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隐含的投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二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偏小。2021年三省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占当期全国5%。其中,2021年城市群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三省份46.7%,占全国比重2.3%。三是对外贸易有待扩大。2021年三省份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占当期全国的1.9%。其中,2021年城市群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三省份65%,占全国比重1.2%。对外贸易西安作用明显,对城市群贸易具有支撑性。

4、社会效益差异较大

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带动性和成效观察,一是失业率相对较低。2021年三省份城镇登记就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6%,分别为陕西3.5%、山西2.3%、甘肃3.4%。反映了三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平稳,就业运行状况相对稳定。二是居民收入有待提高。2021年三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偏低,全国为35128元、陕西28568元、山西27426元、甘肃22066元,收入与全国平均收入剪刀差陕西、山西、甘肃分别为6560元、7702元、13062元,收入差距较为明显。

5、都市圈带动能力增强

从支撑和带动效应观察,城市群核心圈-西安都市圈2021年GDP合计占陕西当期GDP总量53.5%,都市圈经济总量(GDP)占城市群当期GDP合计62.5%。都市圈对本省和群的贡献比重呈正向趋势。

6、生产要素占有率偏低

(1)土地:关中平原城市群所属省份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8.2%。其中所辖城市群国土面积占三个省份总面积20.5%,占全国总面积1.68%。

(2)人口:2021年三省份年末常住人口总数占全国当期人口总数7%。其中城市群人口总量占三个省份人口总数44.2%,占全国人口总数3.1%。

(3)财政收入:2021年三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11.7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

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及规模在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投资与消费受疫情影响较为直接,贸易往来西安独树一帜,都市圈建设带动与引领有所提升,经济运行要素空间、作用和效益发展弹性较大。同时,透过数据,需要对城市群运行背景和质效加以关注。

一是城市群宏观经济发展总量占全国比重较小,提升的空间和发展弹性相对较大。

二是城市群内部各节点市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差异较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逻辑性衔接与功能互补、带动性、结构融合性等需要重视。同时,说明群内各区位产业融合性与战略规划性布局还需协调。

三是投资导向差异明显。受群内地区经济发展历史积淀、惯性定势、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传承等差异影响,投资区位性导向差异较大,需要统筹协调,协同发展。

四是消费总量具有品质性偏小特征。主要受各区位经济发展、收入、消费观念、消费能力与偏好,家庭消费品质提升受制经济的改善和观念更新,以及生存环境与条件约束性较大,依然需要深度挖掘和提升。

五是对外贸易的局限性。剔除西安市外,各节点市进出口贸易额度较小,反映产业对外依赖度偏低。同时说明产业结构和规划具有较高的内向性与“自闭”性,生产后劲与活力受限,经济循环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六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受制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和福祉,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空间与压力同在共存,反过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影响生产端产能释放水平及产业格局。

七是都市圈带动和引领功能与效应需加快释放。都市圈对城市群产业引导、动能传递、联动效能、市场培育、功能分布等需要加快完善推进。

八是亩均资源和要素效能配置需要改善。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生产要素与服务半径还需改善性提升。

三、加快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主要思路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处在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聚焦稳经济促发展总体思路,抓住当前重要时间节点,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在保持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及《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做强都市圈,带动城市群,铸就新动能,建设新支撑,使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带动西北经济发展增长极,形成全国经济发展新支点。

1、政策对接。

在贯彻落实三省常态化协商机制的基础上,着眼发展这个主题,把城市群建设与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的着力点和抓手,全面完整理解和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核心要义,把《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支撑和带动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平台、纽带、途径,立足现实节点城市地理区位、空间格局、经济积淀、人文传承、行政惯性,加快涉及城市群发展与建设的上级、平级、下级各项发展政策的梳理对接,形成统揽城市群专项政策包和发展实施路线图。

2、完善机制。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基础上,立足关中平原三省省情和节点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完善三省及节点城市磋商机制,构建相对固定工作组织专班(专设协调管理机构:定点、定人、定岗、定事、定进度、定目标),实行建群专班负责人轮值制、进度成效考核制、目标责任评价制、产业布局磋商制、“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融合协调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管用的运行机制。杜绝“面合心不和”、“桌面谈桌下争”等“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自我格局”,抛弃单打独斗、“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打通各种壁垒,解决好国家发展、区域发展与区位发展逻辑关系,发挥专班统筹协调和平衡节点城市行政区划壁垒顾忌,加强目标任务协调评估和带动性监督督查,着眼群的整体建设,夯实“三省”和节点城市行政主体责任,从机制上确保城市群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3、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载体和基础,融城发展、一体化运营等城市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

一是理顺产业融合。依据《关中平原城市发展规划》、《关中城市平原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安排,“坐下来”统筹协调梳理“一圈一轴三带”各节点城市产业规划布局实施进程和步骤,化解节点城市自身规划与城市群规划政策的差异性,解决好区位与群体市场主体衔接,重点做好未来投资项目“四链”节点落地区位和布局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产业链结构要素供给格局均衡性。

二是做好产业对接。重点针对各节点城市现实产业活动主体,特别是“四上”市场主体的拓链、延链、强链、财金等延展性对接,扩大协同协调、支持融合规模,在土地、项目、技术、资本、税收、服务保障等上予以对接,做到互建、互通、互惠、互赢,增强现有企业发展后劲和动能。

三是做活中小微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宿、餐饮、非遗等地方性中小微企业区内无屏障发展,壮大民族特色产业和非遗文化产业推广。

四是证照通用。建立以群制为基础,各种经营性商业证照、凭证等符合法律规制的市场运营凭证通用认可制度,完善各种制度范围和目录,实施产业活动通用通识互惠激励机制。

五是做强制造业。按照《方案》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在充分考虑原产业积累和发展基础上,应优先考虑落后节点城市的产业承载与平衡,在产业优化评估中做好策略性协调,推进城市群整体质量与水平提升。

六是布局外贸企业。积极适应和对接“一带一路”、“双循环”、“统一大市场”、“RCEP”等外贸产业,加大外商投资的引进、培育和布局,充分利用城市群区位优势,推进贸易企业和外贸活动健康发展。

七是强化平台支撑。建立和融合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为媒介的政府融媒体平台,重在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积极对接先进的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加强跨群、流域和湾区等信息与资源统筹协调,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产能提升。

4、夯实生态。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这个思路,强化省际统筹合作,建立可持续的资源环境协调运行体系。持续“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指标管理并分解落实”,统筹提升黄河流域与秦岭生态保护质量和污染治理,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与气候保障。

5、完善基础。以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为基础,持续完善战略性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统筹协调省、市、县、乡、村间高铁、公路、机场等不同等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内外联通、机制畅通、窗口统筹的交运体系,有效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惠水平。同时,加快物流、仓储、车皮、空港、园区等基础设施格局建设与对接。推进气、电、5G等涉及民生领域基础资源共建共享互惠,推进信段、号段、码段、波段等兼容或推平统一使用环境建设。统筹自然灾害防御、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重大灾情救助等协作治理方案、监测体系、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人才统一调配和一体化建设。要在节点城市建设中,统筹和镶套城市群整体性资源协作建设构建和储备,以提高城市群整体性、系统性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作者系陕西统计科学研究所二级调研员、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委员)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