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神木重返“千亿县”前十 陕西县域经济如何破局求变?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4-15 14:33
日前,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机构发布去年全国“千亿县”排行榜。陕西神木以1848.18亿元的GDP冲入前十,成为陕西唯一一个入选该排名的地区。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目前,县域经济成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下,陕西又该如何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纵观全国“千亿县”排行榜,陕西神木成为了榜单中最大的变量,从2020年的第17名跃迁至2021年的第9名,这也是神木时隔多年后重返GDP前十名。2021年,神木年GDP达到1848.18亿元,占榆林市总量的34%,占陕西省总量的6.2%,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榆林市1个百分点,高于陕西省2.4个百分点。
2021年43个“千亿县”GDP排名。(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机构)
此外,从全国“千亿县”人均GDP看,2021年,神木、准格尔、江阴、仁怀、昆山、张家港6个“千亿县”人均GDP超过20万元,其中神木人均GDP达32.3万元,位居全国首位。
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杨文学分析,排除疫情后经济回正的因素,神木的跃迁主要源自煤炭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由此带动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制造业的全链条提升。
众所周知,神木是陕西省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县(市),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数据显示,神木2021年生产原煤3.09亿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02.65亿元(含榆林市反馈),同比增长63.2%。
陕西神木。
作为资源禀赋极强的区域,早年间煤炭产业的一支独大,造就了神木繁荣的经济,但也让神木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近年来,以借煤转型为主线,神木的第二产业从原煤开采向延伸产业链深加工转变,重点打造煤化工业,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另外,神木利用采煤沉陷区和闲置土地,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除了第二产业之外,神木也在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含金量”,实现从粗放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转变。此外,以文旅为核心打造第三产业,出台“引客入神”政策等措施。由此可见,资源型经济的及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为神木重返“千亿县”前十名提供了充足底气。可以说,如今的神木并不只靠“老天爷赏饭吃”,而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陕西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通过观察2021年的“千亿县”榜单,可以发现“千亿县”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最新数据显示,长三角千亿县总数增长至27席,其中江苏一举突破17席,浙江继续保持9席。山东(5个)、福建(5个)则属于第二梯队。湖南(3个)、内蒙古(2个)紧随其后。
“千亿县”以不到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0.5%,贡献了全国近6%的GDP。纵观如今“千亿县”发展历程,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进而取得大的进展、拓展提升空间。
2月8日,福建晋江一家玩具厂内,工人在整理即将装壳的“冰墩墩”玩具公仔。
历来信奉“爱拼才会赢”的福建晋江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出海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形成了“家庭联产、手工作坊”模式,这也是“晋江模式”的雏形。从最初为国际品牌做贴牌代工,到后期着力打造“品牌之都”,晋江诞生了安踏、匹克、361度等体育用品品牌,七匹狼、九牧王、利郎、劲霸等休闲男装品牌。据2019年晋江市统计公报,纺织服装业、制鞋业、建材陶瓷业、食品饮料业、纸制品及包装印刷业这五大产业,占晋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80.42%。
江苏昆山“霸榜”中国百强县域18年,此番也稳坐“千亿县”头把交椅。回顾昆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昆山在规划之初,就将县域经济定位放在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大局中。凭借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昆山市以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呼应产业发展,打造了1个千亿级IT(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集群、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与周边区域错位竞争、配套发展,主动融入强大的都市圈、城市群。
湖南长沙县。
湖南长沙县从一个有县无城、封闭落后的农业县,到如今成为中部县域经济“领头羊”,用了40余年时间。从梅花车身厂起步,长沙县抓住了汽车产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先后承接了上汽大众、广汽三菱等知名汽车企业,汽车产业率先成为全县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故事也类似,经过多年深耕,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集群全年产值占到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近四分之一,诞生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知名企业。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要跳出传统的县域思维,因地制宜地将产业集群的形成放在首位,并立足自身区位,将县域经济融入省域,甚至全国发展格局中,使整体县域经济获得重要内生动力。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看回陕西,无论是“千亿县”还是“百强县”,陕西只有神木唯一一支“独苗”入选,关中、陕南地区均无县域入选。由于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特色明显,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不同,导致县域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陕北两极分化,关中相对稳健,陕南相对较弱”的态势。
此外,从整体来看,陕西县域综合实力不强,全省77个县(市)(截止2020年统计数据)中生产总值不足百亿元的有37个,占48%;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精深加工不足、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低、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县域财力严重不足,高度依赖转移支付,等等。
商洛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生产基地。
目前,我国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省市层面的合作与发展,在实操中淡化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往往缺少实实在在的项目,从而导致县域经济总量偏低、发展活力不足。面对以上现实问题,陕西县域经济应如何破局求变?
去年8月,陕西发布《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合计超过1.6万亿元,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市)数量达到24个,力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在县域全覆盖,产业园区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超过50%,全面开创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的陕西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和旅游名县;推动“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
陕汽生产车间。(图片来源:宝鸡电台)
围绕“一县一策”和“一县一业”,陕西近年来也不断地进行着特色块状经济的实践。如商洛柞水县,以木耳产业为主导,建成木耳种植基地65个、专业村45个,形成三个集中连片的“千万袋木耳产业带”,有力地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宝鸡岐山县蔡家坡瞄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有陕汽商用车、汉德车桥、法士特智能工厂、华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34个重点项目落地开花,去年整车企业产量突破4万辆,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251.4亿元,红利逐渐释放。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雯表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突出比较优势,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我省三大区域板块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和环保要求等方面差异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更多地要通过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块状经济,以实现资源集聚,加快县域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发展。建议一是加大陕西强县扩权的范围和力度;二是推动县域园区市场化投建运营;三是推动跨县域专业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陕西79.8%的国土面积、55.2%的常住人口、40.8%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县域经济,在陕西发展全局中始终是强力支撑、坚实底盘,在陕西省发展大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陕西只有打好县域“特色牌”,才能让产业链“活起来”,让县域经济“火起来”,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辛思捷 王佳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