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校长何希平:“双减”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12-16 07:55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校长何希平

477325894d888cecb060c9343682c9a3.jpeg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校长何希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的掌舵人,何希平在接受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时,从六个方面谈了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双减”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改革与教育生态重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e6c71b6cedd49c17fd3a479e7595296.jpeg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

“双减”目的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培养人才

何希平说,“双减”政策本质上是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双减”工作关乎教育大计、关乎民生幸福、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彰显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本色。

何希平分析说,“双减”要解决的是学校书面作业过重、课外辅导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为学校要去评估何为“过重”,更要理解“过重”这个关键词,“减负”不能简单理解为“减少或减掉学业”,而是减轻焦虑、提升质量,让孩子更好地学,老师更好地教。何希平说,落实“双减”既要保障政策落地,又要解决社会焦虑,这项政策可以解决当下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对教育的满意度。

e04c484e404ba756a8f00ae0fa754f79.jpeg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

要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未来人才

何希平认为,学校落实“双减”要在教育治理的八个方面做“加法”,即组织领导、优化资源、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科研引领、教学常规管理、家校共育和教师关爱。为落实“双减”政策,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一直按照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实做好减负增效。同时,学校也在凝聚合力,不断提炼、总结、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措施。

面向未来人才标尺,“双减”减的是简单、机械、重复、过重的书面作业。同时,要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减“严苛”的管控,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人的创造力,多育创新型人才。此外,“双减”要增“育”,要赋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增“平常心”,减少焦虑,推动学校、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从而系统性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

806ce9c073a5777b64f334fcae380a7a.jpeg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举行的校园运动会。

以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减”

当下,数字化发展浪潮为教育展现更宽的视野、提供更多的路径。何希平说,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双减”赋能。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管理分析,微课制作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驱动教育生态、教材呈现、思维模式、数字场景、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教师能力、管理模式、教育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转变。

另一方面,更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让教育与科学的进步发展趋势相对接,形成数字化意识,树立数字化观念,进行数字化实践,推动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并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教育信息化展现“智慧”作业基本流程,以针对性更强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双减”工作家长不是旁观者

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阳光,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土壤,社会教育就是空气,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成长。何希平表示,“双减”工作,家长不是旁观者,需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家、校、生“三赢价值”,即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家长发展,三方围绕教育共同发展。

ec7461ec68648774279bf4e5483c43ff.png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