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西北工业大学游泳池里来了个大型“魔鬼鱼”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9-17 09:58

741308fe899483b381f9dee2c2426e36.gif

6b2573e8c2b94f0d12d7ded94ceecbd8.gif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扑动、滑翔、急停、转弯、穿越……日前,在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的游泳馆里,来了个大型“魔鬼鱼”!由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项目组研发的IV号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2019年8月,I号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年来,在研究团队的努力下,小“蝠鲼”经过多次“变化”,一共有了四个型号,体重由最初的10kg发展至现在的100kg。同时,还突破了推进机理、仿生结构、智能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水池、湖海实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34738d9c57899cd5e5abf30bcad34db.gif

为什么要仿蝠鲼,而不是仿黑鱼、巴沙鱼、鲸鱼、鲨鱼呢?据介绍,由于蝠鲼具有流线型的扁平躯体,这种形态不仅有利于游动推进,还有利于下潜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运动时,能有效借助流体的能量实现更高效率的滑行运动。因此,蝠鲼这一特性,充分满足长航时、高机动的大范围作业水下航行器的仿生需求。

76074d12ddb0350519d04dc81e916a86.gif

“ 10kg的小‘蝠鲼’在运动时,依靠柔性翼扑动推进。这种推进方式,使之能够实现前游、倒游、原地转弯、快速俯仰等高机动动作,但是它搭载能力不高、航程有限,无法满足大范围作业任务需求。”航海学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项目组负责人曹永辉和曹勇介绍,要改善这一点,就必须给它增重提高搭载能力,并融合另一种重浮力滑翔推进模式,使其兼具长续航与高机动能力。

99ab111976a76cc5b5aaf61c3d7db04f.gif

561bcd21d3926552a34010edcd1fa2da.gif

71ee7a808d6e39c5e4aa121e649be873.gif

据了解,IV号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能拖人前行、倒游、原地转弯,采用全柔性翼,融合了两种推进模式,运动姿态更接近蝠鲼生物,具备长续航与高机动能力。目前样机已经开展大量水池实验,性能优良。综合考虑其下潜深度、续航时间、搭载能力、推进速度等性能,IV型样机遥遥领先于同类产品。

下一步,项目组还将为“魔鬼鱼”装上“耳朵”和“眼睛”,让它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和地形地貌观测能力,以期用于海洋环境信息长期观测和海底科考目标定点持续观察。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