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丨“她力量”助“天问一号”追星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8-04 09:24
文/图 张美书 张平 刘望
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成功后不到20天,李妙婷再一次出发,前往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飞行发射任务。
出发之前,李妙婷对婆婆说:“妈,我这次一去又是两个月,您要多保重身体啊。”说完,李妙婷轻轻抱住了婆婆,婆媳俩泪眼婆娑。
李妙婷和同事在工作场地。
完美飞行,不留遗憾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11所液氧煤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李妙婷这次前往海南发射场,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
与过去10次飞行发射状态不一样的是,火星轨道更高,风险更大。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交付的动力系统通过接力推举,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探测器再经过七个多月的漫长飞行,才能登陆火星,开始实施巡视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标准、高起点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实现火星探测的弯道超车,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更为关键的是,因为两年才有一次发射窗口期,要求我们的发动机必须确保零窗口期发射。”李妙婷说。
李妙婷和同事在海南文昌发射场。
尽管在前10次飞行发射中液氧煤油发动机没有出现问题,但对于李妙婷来说,每一次重大飞行发射之前,她都要带领总装组进行认真地举一反三,决不敷衍,真刀真枪地开展“三再”工作,把产品当前状态与飞行状态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在室里、组里开展举一反三之后,她悄然来到总装车间,与负责发动机装配的工艺与工人师傅进行点对点的沟通。
“李妙婷关注细节,特别专业。尤其是工艺管控、工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她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与李妙婷打了多年交道的7103厂总装车间一位工艺师说。
液氧煤油发动机装配现场。
像呵护孩子一样关注发动机
从长征五号遥一、遥二、遥三,再到长五B首飞,长征五号遥四,李妙婷都是11所固定的试验队员。
李妙婷就像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自己小孩一样,在检测或者配合工作时,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发动机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
2001年,当时正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最吃劲的时候。李妙婷怀孕期间挺着一个大肚子,和同事们一起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而拼搏。同事劝她赶紧休假吧,马上快生了。李妙婷却调侃道:“不急,不急,孩子在我肚子里挺‘瓷实’,也挺安全的。我每天带着他一起,感受一下攻关气息,好让他长大以后更有出息。”
火箭发动机试车现场。
第一次发动机整机试车前,她不得不听从医嘱停止了上班。当听到首次整机试车失败的消息时,李妙婷哭得好伤心。婆婆劝她:“别哭了,你马上就要生啦,别动了胎气。”
孩子不到半岁时,李妙婷精神抖擞重新出现在研制一线。这一次,她要参加的是发动机整机第5次试车。前4次都遭遇了失利。其中两次还发生了严重爆炸。
2002年5月16日,液氧煤油发动机第5次整机试车取得了圆满成功,李妙婷在试车台哭成了泪人。
李妙婷和同事交流业务。
“液煤之花”绽放在悬崖
2005年,发动机整机要在远离西安300公里的试验区进行不下台连续试车,对其进行“探底”,要知道,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存储条件是零下二百多度,点燃后火焰高达上千度,发动机到底能承受多少次冰与火的考验?
第一次,成功,发动机完好无损;第二次,成功!发动机同样没有多少问题,但也出现了多处薄弱点,不能确定还能不能点火,万一试车出现爆炸怎么办?还能接着试吗?
李妙婷一宿没睡。
经过一番思考后,李妙婷意识到,与太空不同,地球上氧气含量较高,发动机点火后很容易引发爆炸,发动机在试车台要进行抽真空与吹除。但由于试车后处理设备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抽真空与吹除不足等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能确保发动机满足继续试验的要求。
另外,一些比较容易出现薄弱点的敏感部位更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发现问题,就得采取更换措施,确保发动机整机的健康指数。这两大问题解决了,发动机不下台连续试验,就有充分的把握。
李妙婷完成“天问一号”使用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后,和其他队员一起返回西安。
时任室领导的陈建华说:“多亏了李妙婷关键时刻出了好主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让这台发动机发挥到了最大的效能。一共不下台试车达到了5次,并保住了发动机产品的完整性。”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陈建华谈起这次“探底”试验,不无自豪。
此后,120吨级液煤发动机试车不但不下台,多次试车成了家常便饭,太空中常常只需要100多秒工作时间的发动机,在地球上试车也从200秒、300秒、500秒,一直达到600秒。
返回西安的李妙婷接受媒体采访。
成功、歉疚与自责
这么多年来,李妙婷对家庭深怀歉疚。
因为总是出差,总有任务,而且动不动就是硬骨头攻关任务,她对家庭的贡献,确实是太少了。
“这么多年,爱人几乎把家务全承包了。甚至于买水买电,在哪儿买,我都不知道。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责备自己,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不起爱人,对不起公公婆婆。当然,也特别感激感恩他们对我工作的强大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要完成这些任务,是不可能的。”
李妙婷的公公傅永贵,今年84岁,是航天六院一名响当当的“明星”老专家,为火箭发动机研制奋斗了一辈子。2020年4月28日,傅老病故。正在发射场执行长五B首飞任务的李妙婷闻讯后,非常悲痛。为了不打扰同屋居住的同事,她独自一人走出宿舍楼,放声大哭。
长五B首飞任务圆满完成后,李妙婷来到了婆婆家。路上,她告诫自己,婆婆身体本来就不好,千万别哭,让婆婆再跟着她又一次伤心。
“你爸让我特别叮嘱你,好好工作,为今年的火星探测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听完婆婆这句话,李妙婷抱住婆婆,泪流满面。
记者手记
记者见到李妙婷时,她刚刚从海南文昌发射场回到西安。受职业所限,她留着和男性相似的短发,穿着肥大的工装,相比于同龄人,她的脸上多出一丝疲惫,也足见她们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在航天事业中,像李妙婷这样的女性并不在少数。她们不止要专注于祖国的航天事业,还要分散出精力投身于家庭,做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妈妈。
当我们谈论“天问一号”之时,还有一群女性航天人,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脚踏大地,她们把青春融入了祖国的山河,她们把光辉融进了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