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有新貌丨印台多元产业“蜂聚效应”效果明显 脱贫生活甜如蜜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3-16 17:55

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ead3414a052f0743bb16dd27cf26815e.png

西部网讯(记者 刘望 通讯员 王小龙) 印台区是全国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家乡。二十多年前,郭秀明以生命搏击贫困,带领惠家沟群众植树造林、开山修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十多年后,郭秀明的愿望实现了,印台区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脱贫有实招:“土专家”“田秀才”当讲师多元化产业扶贫产生“蜂聚效应”

72efdd80df9aef81768352774bbc0347.png

工人正在农业园摘葡萄。杨光 摄

初春时节,走进印台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果农们戴着口罩,在果园里施肥、修剪,一派忙碌的景象。近年来,印台区以现代果业、高效畜牧业、设施农业为主导,同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干杂果等高效农业,持之以恒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印台区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果业为主、多元并举”的思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走在前列的优势,把扶贫产业融入全区农业发展大盘子,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先后建成了一批区级扶贫产业基地、镇级扶贫园、村级集体经济实体,积极推广“园区+贫困户”“景区+贫困户”等八大产业模式,组织70余家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以药菜蛋畜、苗木花卉、农林产品加工等为辅”的多元化产业扶贫“蜂聚效应”。

c0548eb69cc4140e13ff4fd590f0f212.png

畜牧养殖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一大途径。

实践证明,抓产业发展抓到了关键处。苹果现已成为印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畜牧养殖、绿色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百里苗木花卉长廊”纵贯东西,农林加工品畅销全市扶贫产品交易会,金锁石林引领乡村旅游发展,41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全面并网发电……印台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区、中国品牌农业示范区和省级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区等荣誉,多元化扶贫产业格局不断壮大,为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a51cf6505912abedc7a7d41d1306125.png

在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堡村的果蔬大棚里,一颗颗甜瓜挂满枝头。

每年入春后,一支支由“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农民讲师”技能培训队伍,都会走进印台区乡村的田间地头,一对一、手把手传授果树管理、花椒栽植、药材种植等技术,给当地农民送去脱贫致富的实用技能。

e6d493191c4fdc287e772370ca6f1e55.jpeg

“农民讲师”郗志峰在果园为郗贾村周边的果农传授技术。 霍海澎 摄(资料图)

印台区有贫困村4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82户16237人,让贫困群众顺利脱贫,不仅需要资金、产业、动力,更需要技术、会干、敢干。印台区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工作思路,依托苹果产业基础好、乡土技术人才富集、果业专业合作社多等优势,大力培育组建果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过自愿自发、政府支持推广等形式,聘请农科专家和“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对农户开展实地免费技术培训。

用农民培训农民,这是印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技能培训新路子。这一模式不仅让印台群众走上了增收“快车道”,更为全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经验和样板,已在全市174个村得到推广,让更多群众掌握了发展产业、早日脱贫的一技之长。

数据看发展:4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c5a9424dabf52b0d3e676fd250ef266c.jpeg

脱贫故事汇:各种产业齐发展 脱贫生活甜如蜜

db26a36f6270be91f4dcdf5089b2e739.png

王存仓在果园悉心照料果树。

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印台区阿庄镇湫洼村贫困户王存仓就是其中一位。

“近两年苹果都丰收,卖得也快。”年近六旬的王存仓,不仅是村里的务果能人,还是区上“一强四好”脱贫示范户。但是谁也想不到,数年前他儿子的一场意外车祸让这个能干的老汉一度陷入迷茫。

“当时孩子被伤得很严重,治疗花了20多万,欠下了不少外债,还有孙子要照顾,家里经济负担很重,让我不知所措。”王存仓说。

2015年,王存仓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心想,当贫困户不是一件什么光荣事,他一定要早日摘掉“穷帽子”。在各方的帮助下,他争取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种植苹果,同时他积极参加果业技术培训,提高果树管理技能。经过几年发展,王存仓家的苹果色泽好、个头大、口感甜,果园面积达到11亩,挂果7亩,年收入稳步提升。

2018年王存仓当选为村民小组组长,被评为区级“一强四好”脱贫示范户,年底还顺利脱贫。“看着村里其他人当上示范户觉得很羡慕,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也能被评上。这下我身上的劲更足了,我不仅要把自己的日子过美了,还要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发展苹果种植,走上致富路。”王存仓说。

01c3e993a875a8a01af05136197833e7.png

游客在大棚里采摘草莓。(资料图)

“你们都别光顾着摘,赶紧尝尝,真的很好吃。”看着草莓大棚里的客人,任万银喜上眉梢。

任万银是太和寺村一组人,她和丈夫种植大棚蔬菜已经8年了,但种草莓却是第一年。前几年,她和丈夫多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去年,遇上大棚土壤轮作倒茬,她和丈夫一合计,索性改种草莓。

栽苗、除草、施肥……他们一点也不含糊。草莓大棚里也结出了一颗颗“致富果”。

“从去年11月进入采摘期后,来棚里采摘的人就没断过。尤其一到周末和春节跟前,两个棚一天下来能收入四五百。今年,我还要再包一个大棚种草莓。”任万银说。

335e5bf0dbdd64cc489dd84202a13018.png

孙志明和妻子开了家搅团店。

孙志明家住在印台区红土镇孙家贬村,紧靠342国道沿线。因其家里地少,不能靠务农增收,之前全家的经济来源仅靠孙志明打零工。“当时儿女都在上学,女儿每星期就需要几百块的补课费、生活费,再加上家里的生活开销,经济十分困难。”孙志明说。

2016年,孙志明家因学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当年便抓住政策机会,办理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翻新家里的房子,和妻子开起了家搅团店。除了开搅团店,孙志明还利用家住国道旁边的优势,买了洗车工具,做起了加水、洗车的生意。

勤劳质朴的孙志明夫妻俩“搅”黄了苦日子,“搅”出了好日子。2017年底,孙志明顺利脱贫,他不仅如期还上了贷款,还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村民,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2018年5月,孙志明被评为区级“一强四好”脱贫示范户。“现在我不仅脱贫了,还成为示范户,这个身份让我身上的担子更重,我会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其他贫困户,让他们也能靠自己尽快脱贫致富。”孙志明说。(综合自陕西日报、铜川日报)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