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镜│碾出一团真白玉,匠心回响葛村人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9-04-15 12:40
编前语:
妙手滤出玉琼浆,匠心点得豆腐香。工业化的车流从葛村门前穿过,却带不走属于这里豆腐人家的细纱布、镇龙石。从继承豆腐作坊的那天起,李师傅就指望着能用自己夫妇的巧手,做出方圆村子里最有名的豆腐,二十八年过去,他做到了。可是,以后呢?
“今儿豆子泡好咧么?”
“还么有呢么,还不是你今儿早上日急忙慌滴送豆腐,忘嘞泡咧!”
李亮师傅刚一停好送豆腐的三轮车,就赶忙问屋里的媳妇王炳利。他们在长安区终南山脚下的葛村生活了五十多年,俩人靠着已经传承了四代的烧锅豆腐手艺,经营着一个手工豆腐坊,这豆腐一做就是二十八年。
▲正在等待泡发的豆腐原料——安徽黄豆
终南山下的百年豆腐村
始建于清朝初期的葛村迄今为止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因葛姓回民居住而得名,后汉民陆续迁至本村居住。村民们为了维持生计,适应自然经济的发展,引进了烧锅豆腐这门手艺。
得益于优质的地下水源和传承百年的精湛手艺,葛村豆腐凭借“白、嫩、劲、爽、香、甜、纯”七大特点而十里相传。村里也有不少人家靠着做豆腐脱贫致富,配齐了小洋房和小轿车,日子一天天地红火起来了。
现如今,烧锅豆腐已经成了葛村的文化精髓,这门手艺也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的地下排水系统被统一改进;村口修葺了宣传本村豆腐的文化墙;村民进行娱乐活动的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葛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
▲葛村村口整齐排列的二层民房
细磨滤醇品 巧点真白玉
李亮夫妇每天4点就起床,一天的劳作从泡几十斤的黄豆开始。俩人会在7点前将做好的豆腐配送到长期合作的商家处。送完豆腐回到家,简单地吃个早饭,黄豆也恰好泡发,夫妻俩开始着手做豆腐。四十斤黄豆制成豆腐的过程一般需要五小时。黄豆在经过泡发、研磨、滤渣、烧浆、点浆、包压挤水后制成豆腐。
▲大火烧浆,浆水冒泡沸腾
李大哥说:“豆腐要想做得鲜嫩香醇,滤渣和点浆最为关键。”出自他手的豆腐在滤渣过程中就有五道工序,洗好的黄豆倒入磨浆机中过机三遍打成粗浆,之后倒入白色滤布中进行20分钟的手工摇浆,滤后的浆水在大火烧开后,经过滤布舀至大桶中。反复过滤的豆浆保证了豆腐细滑质感。
▲手工摇浆
王大姐说:“俗称的‘点豆腐’,点几下,搅几下,都是讲究。”按比例勾兑好的石膏水配合着搅拌倒入豆浆中,搅拌的次数和力度会极大的影响豆腐的软硬和口感。
▲石膏水点浆
十大工序一道不少 二十八年只涨六毛
良心和细心为李家豆腐赢得了好口碑。王大姐说:“你别看这村里都在做豆腐,其实各家豆腐有各家的味道。逢年过节时,不少人都从我这儿拿豆腐送礼,我们从一大早到天黑严实咧都不得闲!”据了解,夫妇二人有长期的商业合作伙伴。
▲阳光下挤水静置的豆腐
28年来,李亮夫妇一直坚持传统的技艺手法,不采用机械生产的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做好每一块豆腐。为了保证烧锅豆腐的细腻口感,尽管制作工序繁琐,做豆腐成本的不断增高,但他们家的豆腐却一直卖的是良心价,1.7元一斤的豆腐,多年以来只涨了6毛。
▲细白鲜嫩的李家烧锅豆腐
匠心人:苦乐参半 不忘初心
村里人都说李大哥儿女双全,有豆腐坊的固定收入,着实让人羡慕。但背后的难处,也只有夫妻俩自己知道。
王大姐说:“我心想着给儿买个房,十几万交个首付就能够,没想到得五六十万,这得磨多少斤豆腐才能攒下?女子也还没嫁人,这俩娃愁人很。”一年365天,有360天都在做豆腐,每天手工摇浆两小时,辛苦劳作让夫妇俩落下一身病。
▲李亮夫妇二人正在合力压豆腐
多年来,夫妻二人一直相互扶持,分担重活。几年前,王大姐在送豆腐时不慎脚骨折,医药费花了近两万元,只能在家中休养一年。这突发的变故,李大哥一个人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本想着雇个人帮你大哥,但这工费一天要一百六,人家还不愿意干重活脏活。”王大姐说。他们只能无奈推掉部分合作商家,那段日子的收入也减少了许多。
▲“乐天派”夫妇合影
虽说生活不易,但夫妻二人也算是“乐天派”。做豆腐的间隙,李大哥会点着烟跟街坊邻居唠唠嗑解闷。王大姐也是个有艺术爱好的“豆腐女神”,平时喜欢跳舞、哼小曲儿、唱秦腔,“等有一天我俩抱孙子咧,就不再做豆腐了,带带娃,跳跳舞,晚上出去唱个曲儿,享受天伦之乐!”王大姐开玩笑地说着,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王大姐展望未来生活的幸福笑容
技艺祖辈传 发展传承前路难
李大哥说:“原先这村子里家家都做豆腐,到现在只剩下十几家咧,现在这年轻人吃不了苦,都不愿意在屋做豆腐,我看这手艺是传不下去咧。”王大姐儿女也不例外,他们不愿回村做一辈子豆腐,也曾劝说过李亮夫妇不要再做下去了。但现在的年轻人怎能理解老一辈人对传承老手艺的执念呢?
葛村豆腐虽然有名,但发展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好的产品没有合适的包装和宣传的方式,因此发展的很慢。村委会也曾计划以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进行管理,但因各家意见不统一而被搁置至今。
手艺的传承和集体组织的管理是葛村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而这两者的结合是形成现代化农企的关键。
▲村口文化宣传墙彩画
以李亮夫妇为代表的老一辈葛村豆腐人家,坚持28年如一日,坚守祖传手艺。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伴随着恒心,良心,还有匠心。(作者:西安外国语大学通讯员 刘莹 张家敏 徐敬怡 孙伊娜 张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