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三秦践初心 携手奋进新时代——西安银行“十四五”期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9 15:36
“十四五”答卷铺陈,金融温情润泽百业根基;“十四五”长卷漫展,赋能活水汇聚三秦气象。
作为西北首家A股上市银行,“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领先银行和投资价值卓越的上市银行”为战略愿景,强化“四个对标”提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当好“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市民的金融服务生、监管的金融优等生”。持续优化调整发展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5+4+3”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实现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西安银行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25年9月末,西安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511.35亿元,较“十四五”初增加2447.43亿元,增速达79.88%;存款本金总额3535.90亿元,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017.6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1462.44亿元和1297.88亿元,增速分别达70.53%和75.47%,稳居同业前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五年来西安银行超过57.50亿元的纳税贡献,彰显了企业担当。
西安银行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市场与权威机构的广泛认可。该行连续四年入选“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在2025年英国《银行家》最新公布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位居第355位。“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更是屡获殊荣,涵盖了公司治理、区域服务、数字化转型、社会责任、养老金融及理财产品等多个领域,先后获得“金融机构支持陕西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上市公司最具社会责任奖”“区域服务领先银行”等数十项重要荣誉,为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在三秦大地上书写了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 把稳高质量发展之舵
“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作为最大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持续推动党的建设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银行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西安银行2025年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班教学现场
强化党的领导,筑牢企业发展根基。西安银行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健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着力塑造“讲政治、守规矩、重实绩、提信心、聚合力”的党建文化。党委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党委前置研讨董事会、经营层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度,为战略执行提供坚实保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战略决策效能。持续强化董事会建设,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治理架构与决策全程,构建起股权结构多元、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的治理模式。通过增补科创金融、战略管理、财务审计等专业领域的独立董事,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作用,制定“5+4+3”三年行动计划与“一体化经营”方针,通过优化网点布局、调整组织架构、建设人才队伍、强化风险防控、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等重点改革,围绕专业化与服务化转型,全面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全力打造城商行治理新标杆。
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创新实践模式。西安银行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创新,实施党建业务“双百分制”考核,确保党建与业务互促共进。围绕“十大攻坚任务”,设立“书记项目”“行动支部”,开展“赛马”活动,以党建强动力、以党建促发展。打造组织生活联过、党建活动联动、困难问题联解、共同目标联达的“四联”工作模式,深入开展“进街镇、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圈”党建共建活动。深化“一个市级部门/区县/管委会、一个总行领导、一个总行对接部门、一个对接机构、一套任务清单、一张考核表”的六个一政金合作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
加强干部人才建设,锻造高素质队伍。西安银行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建设“清廉西行”为目标,通过制定《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工作方案》等制度,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在队伍建设上,突出“实干实绩”与“能上庸下”的用人导向,统筹关键岗位轮岗。聚焦打造高素质金融队伍,分层分类开展专项培训超百期、覆盖全行各条线员工。同步引进具备行业权威资质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确保团队能力素质与上市银行要求相匹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聚焦主责主业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紧扣陕西省发展大局,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
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最终凝练成聚焦产业链的精准创新。近期,西安银行紧抓国产大飞机规模化生产机遇,创新推出“航空产业订单贷”。该产品精准聚焦航空零部件制造商,创新性地以核心企业订单为授信依据,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有效破解了企业因“轻资产、弱担保”导致的融资困境。通过总分支行联动与实地摸排,持续优化调整授信模型,有效平衡风险与效益。产品推出仅两个月,即为多家大飞机配套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国家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可控。
西安银行践行精细化授信管理,为不同实体量身定制差异化授信解决方案。近期,西安银行汉中分行积极落实《陕西省取水权抵(质)押融资业务指南(试行)》,成功为汉中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取水权质押+水费收费权质押”一体化信贷方案,投放贷款4500万元,实现了汉中市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的突破,也盘活了企业的“沉睡资产”。同步构建的“信贷+场景+司库”绿色综合服务方案,通过搭建线上水费收缴平台,将服务深度嵌入企业运营,不仅为公众带来便捷体验,也系统性破解了企业在收费与管理中的难题。
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基础上,西安银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多渠道创新服务,全力满足中欧班列(西安)产业链企业的融资需求。“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已为中欧班列运营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提供授信支持超50亿元,充分体现了金融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力担当。同时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金融合作,截至目前,代理行网络已覆盖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家金融机构,其中涵盖29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161家机构。累计为“一带一路”相关涉外企业办理跨境结算超30亿美元,展现了卓越的跨境服务能力。
“十四五”时期,西安银行坚守金融本源,将产品与服务创新聚焦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与重点项目。在支持隆基绿能、富阎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等省市重点工程的同时,信贷资源持续向航空航天、光伏等先进制造业倾斜。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相关项目与领域提供资金支持逾500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逾200亿元,有力助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能级提升。
数字金融赋能 重塑金融服务新生态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西安银行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核心战略高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致力于打造智慧化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业协会调研西安银行绿色金融支持西咸新区光伏产业建设
“十四五”期间,为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西安银行与数字西安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探索金融科技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路径。双方聚焦“i西安”APP生态共建,针对市民关切的“便民缴费”等高频刚需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惠及广大用户。同步上线的数字人民币缴费场景支付功能,拓展了数字人民币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深度。该实践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在夯实民生金融服务数字化底座的同时,西安银行将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全面渗透至产业链深处。该行紧扣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与西安市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积极布局文旅产业链金融服务。由西安银行与陕文投集团联合打造的“文旅数智供应链金融平台”,正是响应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及央行相关政策的重要成果。平台以“数据驱动+场景应用+金融赋能”为核心,创新文旅数据资产交易路径,实现文旅数据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四流合一”,将抽象的文旅数据资产转化为企业增信工具,使中小文旅企业得以享受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目前,平台已在《赳赳大秦》等多个文旅项目中成功应用,累计实现授信超2亿元,并将融资周期大幅缩短至2天,为文旅全产业链提供了贯穿授信、放款与监管的全周期金融支持。
为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数字金融的成果直接惠及广大游客,西安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优化支付服务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展服务边界。作为陕西省8个重点支付示范区之一——“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支付示范区”的牵头银行,自2024年4月15日起首创“1+1”双中心建设模式,即通过1个支付咨询中心和1个支付服务中心协同运作,共同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国内外游客畅游景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优质支付服务,标志着其数字化转型从产业赋能层面向终端消费场景深度延伸。
“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文旅业态”深度融合,依托自身资金规模、产品体系和数字科技优势,围绕“优化顶层设计、丰富金融供给、赋能产业生态”三大战略支点,全力助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专项服务机制、专属金融产品、多元融资方式与分类分层服务等举措,精准对接文旅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景区开发、景区商业两大优势细分行业,银行创新推出“文景贷”“景商贷”两款特色产品。五年来,西安银行持续支持了石鼓文化城、乐华城、南泥湾、金延安、楼观台等一批重点景区的建设与提升,切实解决文旅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为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提供强大数字金融动力。
践行社会责任 彰显金融为民本色
作为服务地方的本土银行,五年来,西安银行始终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客户满意度视为衡量服务民生、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担当。

西安银行“西银相伴银龄路 赓续西迁赤子心”志愿服务活动
在持续优化民生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西安银行精准聚焦“银发群体”特殊需求,上线商业养老金代销业务,成为西北地区首个上线该项业务的城商行。该业务采用“锁定账户+持续账户”的双账户管理模式,锁定养老子账户致力于长期稳健增值,加速养老金积累;持续养老子账户则在储备的同时兼顾客户的日常资金需求,有效平衡了养老保障与资金流动性的双重目标。在领取方式上,客户年满60周岁后,可为锁定账户资金设定定额分期、定期分期等多种领取方式,灵活匹配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养老规划需求。
“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前瞻布局养老金融,在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与养老服务金融三大领域协同推进,不断完善。在产品方面,形成了覆盖商业养老金、养老年金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多品类的产品供给体系。此外,西安银行针对老年客群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场景,聚焦生活消费高频场景推出社保卡惠民活动,与公证机构合作推出“金融+公证便民服务进社区”活动,走入高校、社区为退休教职工、独居老人及有财产分配需求人群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开展“养老金融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有效增强老年人的金融安全感,为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秉持金融为民的不变初心,西安银行的金融实践也从服务城市居民拓展至赋能乡村发展。“十四五”期间,西安银行始终把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全省布满、西安布优、形态布全、业态布强”的核心理念,以“立足西安、深耕全省”为实践路径,通过打造“一行一品”特色服务、增设县域网点、布设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等举措,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的能力与水平。

西安银行汉中分行投放首笔抗旱保农专项贷款
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载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与核心抓手。西安银行深切体悟发展县域经济的使命之重,将县级支行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前哨”。通过系统规划与精准落点,在西安市周至县、蓝田县,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渭南市韩城市、富平县等关键区域,开设了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出了完整清晰的金融服务脉络。
设点只是第一步,深耕才是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西安银行以制度与数据为基点,开启了对广袤乡土的精耕细作。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精业笃行、智汇乡建”的专业队伍,基于扎实的入户数据,精准绘制了“烟农”客群画像,据此在汉中地区成功打造“烟农贷”风控模型并完成首批投放,周至县支行试点推广的“诚商乐”“惠农乐”等产品,已向当地个体工商户、农户进行投放,实现了乡村振兴贷款“从0到1”的突破。
新挑战,志不改,新征程,再出发。“十五五”的崭新征程即将启航,西安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重要会议精神,主动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大局,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在服务实体经济中锤炼内功,在惠民便民中厚植根基,以更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