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曲评论家苏育生:易俗社是戏曲界的一面旗帜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8-11 17:20

110年前,受辛亥革命的感召,陕西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率先成立了不同于一般江湖班社的新型戏曲团体——陕西易俗社。易俗社的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等人,最早受到改良戏剧的思潮影响,以普通民众最喜爱的戏曲艺术为利器,兴办新的戏剧团体。《易俗社章程》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本社以编演各种戏曲,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从此,易俗社作为新型戏曲学校——编写剧本,培养人才,戏剧演出,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谈及易俗社110年的发展历史,著名戏曲评论家,曾任西安文化局长的苏育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对于这家百年剧社,他如数家珍,对于剧社中涌现的优秀人物,他更是赞不绝口。苏育生说:“易俗社就是戏曲界的一面旗帜。”

剧作家双星:范紫东和孙仁玉

在近日的采访中,很多学者都提出,与一般的江湖班社更注重演员表演不同,易俗社始终将编写新剧目当作自己发展的“命脉”。苏育生评价说:“易俗社有一批擅长写剧本的作家,其中从事时间长,编写剧本多,剧本水平高,演出影响大的,当数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吕南仲、封至模等。”

他特别提到的是范紫东和孙仁玉,思想进步,学问深厚,堪称易俗社剧作双星。由于经历不同,所闻所见的差异,表现在剧本创作上各有特点。范紫东擅长写历史大戏,无论是古代戏还是近代戏,都是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贯穿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倾注了振兴中华的感情。他依赖其渊博的知识,总揽全剧的能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构筑起历史的舞台,让其笔下的人物绘声绘影地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戏来。尤其他的代表作《三滴血》,演了百年,红了百年,其中好多唱段,至今依然唱响在广大群众的口中。

苏育生认为,较之于范紫东,孙仁玉的剧作则是另一番情趣。他更擅长描写普通百姓生活的家庭戏曲,特别是妙趣横生的小喜剧,如《三回头》《柜中缘》《镇台念书》《看女儿》等,最能代表孙仁玉创作的特色,至今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这些小戏,虽然撷取生活中某些小事,却能反映家庭乃至社会的大问题,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他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细腻的人物刻画,风趣的矛盾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戏曲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他总结说:“如果说范紫东的剧作,犹如雄伟的山岳,奔腾的江河;那么孙仁玉的小戏,就像绿茵的田野,蜿蜒的小溪。”

易俗社最早让秦腔走出陕西

回顾易俗社的历史,1921年必须提及,因为那一年,易俗社第一次走出陕西,南下赴汉口演出。苏育生说:“他们最早带着秦腔走出陕西,让易俗社声誉雀跃。这在秦腔发展史上,必须记下一笔。”他告诉记者,为了争取更多的当地人看戏,李约祉印刷出版《易俗社日报》,宣传易俗社新编剧目。时在汉口的梁启超题赠“化民成俗”,黄炎培题赠“真善美”。易俗社在汉口演出一年零八个月,让世人知道,数千里外的陕西“尚有此著作宏富、实力雄厚、空前未有的易俗社”;还有一个以被誉为“东梅西刘”的刘箴俗为代表的强大演出阵容。

除了汉口演出,苏育生表示:上世纪三十年代,易俗社两次北平演出之行,更使易俗社影响深远。第一次在1932年。在北平演出一个月,观众十分踊跃,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王天民。有文章称王“扮相身材之秀媚,直如梅兰芳十七、八岁时之姿态”,有的直誉为“陕西梅兰芳”。第二次北平之行,是在1937年6月。此时日寇已逼近华北,抗战烽火一触即发。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易俗社特意带了表现爱国精神的新编历史剧《山河破碎》和《还我河山》。有报道说:“此剧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之觉悟,振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实之中国当局,下一针贬。”

《三滴血》红遍大半个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易俗社作为西安戏曲界的一面旗帜,演出的剧目和演员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三滴血》了。”苏育生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陕西省两次组成陕西省赴京演出团,易俗社作为第一团在京演出了《三滴血》等戏。欧阳予倩赞扬说:“《三滴血》原是旧有的保留节目,经过整理,成了很完整、很好的喜剧。”梅兰芳说:“《三滴血》是一出反主观主义的好戏。”田汉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连连给《三滴血》等戏赋诗题词,“剧情离奇曲折,妙趣横生,与兄弟的爱人互相误会处,可以追步莎氏。”

2012年,迎来了易俗社一百周年。苏育生说:“敲响百年庆典的第一声锣,就是百年名剧《三滴血》,这是由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惠敏莉、陈超武、韩丽霞、王宏义、李洪刚、朱海娥、李东峰等担纲演出的。2018年8月,在《三滴血》创作演出百年之际,易俗社开始了新的巡演活动,除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外,还先后走进北京大学、北京戏曲职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几十所高等学府,进行展演和论坛活动,引起大学生们强烈的反响。”

采访结束的时候,苏育生这样总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易俗社旧貌换新颜,但始终是西安戏曲界的一面旗帜。易俗社走过了110年的风雨历程,初心不改,易俗社为推动秦腔艺术广为传播、流派风格不断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