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史论家苏育生:看秦腔如看自己生活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6-16 12:16
苏育生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摄
开栏语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这是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我的秦腔记忆》中的认识。那震天的呐喊,那哀婉的唱腔,融进了秦人的血液里: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听的是慷慨激昂的秦腔;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叫《秦腔》;陈彦也因为秦腔里的“主角”成为陕西第四位摘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秦腔,在一些人的重要节点时刻可能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报从今日开辟专栏“秦腔与秦人”,采访对秦腔怀抱深厚感情的名人、文化学者,讲述他们最真挚的秦腔故事。首期,我们将目光对准了著名戏曲史论家、秦腔研究者苏育生,说的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心心念念的是秦腔。苏育生,这位儒雅和蔼的长者,与秦腔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其实很多人有个疑问,苏育生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苏育民有没有亲戚关系?听了这样的问题,苏育生笑了:“有关系啊,他是我最喜欢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之一,我年少时听了不少他的戏,一个艺术家和一个铁杆戏迷的关系,实际没有亲戚关系。”于是,采访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展开,记者也有机会深入了解到这位研究了一辈子秦腔的戏曲史论家的艺术人生。
上中学时看戏最多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领我看过几次秦腔,我只记下了在骡马市的三意社,看的什么戏早已不记得了。但有的戏的场面却印象很深,像大花脸挂着长须,扎着大靠,身后摇动四面小旗,有时还‘哇呀呀’的大笑,确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象。还有,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突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观众中也是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好’,后来才知道这叫‘亮相’。就是这花脸的装扮和‘亮相’,让我对秦腔有了极大的兴趣,长久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就经常到剧场里看戏,越看兴趣越大,也就慢慢地懂得了戏中的奥妙。”和所有人一样,初识不知秦腔好,苏育生也是看了个热闹,然而始于热闹,忠于热爱,苏育生从此沉浸在了秦腔的世界里。
苏育生说自己看戏最多时正上中学,特别是高中,是看戏的“黄金时代”,“上初中,每天课外活动时,学校广播里就会放秦腔唱片,不过就是刘毓中、苏育民的几段。校内天天放,我们天天听,唱词都能记下,我还能唱得有模有样。有意思的是,晚自习前,我们班同学最爱唱刘毓中《游龟山》的那段,有几个河南同学,将‘有为父提篮儿卖鱼上岸’唱成南腔北调,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记得高中有次放假,学校提倡勤工俭学,有的同学去了工厂,有的去了商店,我们几个爱看戏的同学,却去了易俗社剧场服务。开演前帮着检票,然后将观众领到座位旁,最多半个小时就干完了,我们就找个座位看戏。这段时间,我们白天看张咏华、刘棣华、王芷华她们排练《庚娘传》,晚上正式看演出,把这个戏看得烂熟。还有幸看了老艺术家李可易、王秉中、孟广华、晋福长演出,有《盗宗卷》《美人换马》等。对爱看戏的我们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苏育生记得,那时秦腔老一辈大家都健在,各个秦腔剧团也各有自己的名角,“我不止一次看过刘毓中的《祭灵》《烙碗记》,刘易平的《辕门斩子》,李正敏、田德年、刘易平合作的《黑叮本》等名戏。可能因为最早看过三意社,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其中三意社的戏我看得最多。特别是苏育民,既演小生也演须生,我看他的戏最多,如须生戏《将相和》《赵氏孤儿》《义责王魁》,而他最拿手的贫生戏,如《苏秦激友》《扑池送亲》《打柴劝弟》等,至少在两三次以上。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看得多了,你才能看出各个名家的特点,比较出各家演出的优长与不足。我有机会看过这些名家名戏,对以后从事戏曲评论和秦腔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感悟人生 明辨善恶
和秦腔打了一辈子交道,苏育生认为,秦腔的剧本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简洁生动,大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所以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在三秦大地上,历代秦腔艺人们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剧目,几乎囊括了数千年我国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国家兴亡与家国情怀,仁人义士的奋斗牺牲精神,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等。比如杨家将和岳家军英勇抗敌的戏,鼓舞和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精神;《梅伯闯宫》《韩琪杀庙》中杀身成仁的果敢,激励人们敢于向强暴作斗争的意志;《白蛇传》《蝴蝶杯》《玉堂春》《三娘教子》等诸多女性形象,更能引起人们对她们追求爱情的赞美、坎坷遭遇的同情,以及为其一生的含辛茹苦失声痛哭。看秦腔的普通观众,正是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秦腔故事,借以感悟人生,明辨善恶,粗通文史,同时从中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艺术上的享受。
秦腔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西北人的性格和感情,这也是老百姓爱看秦腔的主要原因。“陕西乃至西北人民长期艰苦卓绝的经历,慷慨悲壮、粗犷豪放的性格,都深深地沉浸在产生于秦地的秦腔艺术之中。正如贾平凹主席在为我的《中国秦腔》一书的序言中说道:‘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缘于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人群的生存状况不同,而秦腔,激越高亢,慷慨苍凉,最是直接与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方的生命和灵魂关联。’秦腔的风格,素有慷慨激昂之称,这也正是它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人们看秦腔,固然是在看戏,其实不也是在看被搬上舞台的自己周围的生活吗?戏中人物的悲痛与欢喜,不也和自己的爱与恨息息相关吗?”
苏育生感慨地说,很多人爱看《铡美案》,当秦香莲被逼得无路可走,随着大锣大鼓声大作,王朝马汉等引包公乘八抬大轿上场,包公还未开口唱,台下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正是他们为秦香莲冤枉可申而感动,为陈世美有人管而鼓掌,这就是秦腔所以能打动人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