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21年精心编撰38部教材 西农有个精益求精的优秀教材编写团队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0-12-17 18:48

be2ec111e3e9748dafde79bdb98624d6.jpeg

优秀的教材编写团队

什么是好教材,或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看法。而一本好教材该有的样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果蔬贮藏与加工团队给出的答案有些特别。在该团队实验室门外的展板上,“部分主编和副主编教材”一栏令人瞩目:10多本教材的封面列成一座大山,直观展现了该团队的成就。

“编写教材需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喜爱这份工作”

合并组建21年来,果蔬贮藏与加工团队共编写各种教材38部,其中主编、副主编、参编高校教材27本,主编培训教材和科技著作11本。

徐怀德教授主编的《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是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罗安伟副教授主编的《食品安全保藏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2009年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任亚梅副主编的《果品蔬菜加工工艺学》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100多所高校使用,正在申请国家级优秀教材。寇莉萍副教授和刘兴华教授主编的《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农村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2005年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

陕西省教学名师刘兴华教授是团队首位领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尽责教学、潜心科研的同时重视教材建设,传给后来者的不仅仅是学术,还是勤勉、严谨的态度。团队成员代代相传,均是教材编写的有心人。作为团队现在的负责人,徐怀德教授深有感触:“编写教材需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喜爱这份工作。这段携手并进的经历就是不断前进的动力。”

从油印本到印刷本,从手写原稿去打印部用华光、DOS排版,到如今的智能化排版,这些久远到甚至听上去有些陌生的词汇,正是团队多年以来编写教材的必经之路。跨越几十年的漫长距离,教材设计的方式变得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团队成员一如既往的勤奋和坚持,是那份珍贵的信念与传承。

协作共进的匠心是教材高产的密码

“好的教材就像艺术品一样美。”徐怀德教授认为,教材犹如艺术品,美而雅,协调平衡,有灵魂网脉,有传承创新。知识点是一个综合体,编写教材要看许多经典书籍和文献,进行高效归纳、总结和融合,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系统。主编统稿时也很困难,要经过漫长的调整、修改和琢磨参编所写的内容,最终才能形成一本先进、成熟和可靠的教材。

好教材要与时俱进。团队每次对教材进行再版编写的时候均要添加新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同时具有前瞻性。此外,团队教材建设还加强了网络联系,响应多元化教学,如《果品蔬菜加工工艺学》第四版中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图片、视频讲解、幻灯片等数字课程,成为“立体教材”。

编写出一本好教材有这么多付出,为何还要坚持迎难而上?徐怀德教授说,教材是大学生的基本教学资料,也是第一教学资料,编写教材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给学生可阅读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资料,“老师们也能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点,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新成果物化传播,虽然辛苦,但有成就。”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通讯员 祁巧云 付雪)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