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渭南主会场活动:文物与时尚共舞,千年文化焕新彩

来源:西部网 2025-05-19 09:14

5月16日,渭南市博物馆迎来国际博物馆日渭南主会场活动。在《大道千里 —— 韦江凡绘画捐赠研究展》中,观众得以近距离品鉴这位澄城籍艺术大师的丹青魅力。作为徐悲鸿弟子、长安画派重要传承人,韦江凡的奔马图以 “骨秀神清墨韵长” 闻名,其子女三代累计捐赠的 245 幅(组)作品及 86 件(套)实物,创下渭南博物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捐赠纪录,成为本土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典藏。

53d4ed518a2b1b77fdafe298cb8e176f.png

同期启动的“跟着文博游渭南”活动,为西岳庙、渭华起义纪念地等 18 家文博单位授牌打卡印章。游客可通过集章打卡、文物知识问答等互动形式,串联起从仰韶文化遗址到唐代帝王陵的千年文脉,深度体验 “行走的渭南历史课”。

馆校合作深化:从倡议书到实践基地的文化传承链

活动现场,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发出“走进博物馆” 倡议,呼吁构建 “博物馆 + 学校”协同育人模式。渭南市博物馆分别与华阴岳庙初中、澄城城关三小签订合作协议,将开发 “青铜器里的西周”“非遗剪纸工作坊” 等 12 门特色课程,计划年内组织 100 场“文物课堂进校园”活动。这种 “展览资源课程化、教育活动品牌化” 的创新实践,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触摸历史的“活教材”。

跨界时尚大秀:当文物纹样走上 T 台

最引人瞩目的当数 “黄河博彩 渭耀锦裳” 服装设计动态展。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院以渭南文物与非遗为灵感源,打造 110 套跨界作品。

6a861302a253cfb65ec2d19f4c4b6571.png

文物元素系列,商代龙钮玉印的篆刻纹样经解构后,化作立体剪裁的凹凸肌理;梁带村芮国遗址的青铜饕餮纹,以鎏金刺绣重现于斗篷之上;唐三彩的流釉效果通过渐变色压褶工艺呈现,铜镜蟠螭纹则转化为金属腰饰的镂空纹样。

非遗创新系列,华州皮影的镂空技法演变为裙装的几何透叠设计,合阳提线木偶的服饰纹样被抽象为提花面料图案;渭北剪纸的阴阳刀法转化为服装的虚实拼接,韩城行鼓的鼓面纹理则以铆钉工艺再现于靴履之上。

设计师麻瑞琦的获奖作品《玉玊》尤为惊艳,其以玉印 “阴刻阳识” 为结构灵感,通过 3D 打印技术将篆刻文字转化为服装的立体省道,行走间呈现 “文字随体起伏” 的动态美学,实现了文字符号从平面到立体的创造性转化。

数字传播突破:15 万人次共赏文化新表达

当晚的 T 台秀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15 万观众在线见证 “文物活化”的时尚叙事。弹幕互动中,“青铜器纹样原来可以这么潮”“想穿着这样的汉服逛博物馆”等评论刷屏,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展现出强烈认同。

61169fa6eac02cde8a9e211f2ed763f4.png

这场融合考古、设计、传媒的跨界实验,不仅为博物馆日注入年轻化基因,更探索出 “文物 IP + 时尚产业”的活化路径。

从静态展览到动态演绎,从文物保护到创新表达,渭南主会场活动以“传统基因 + 现代密码”的双重叙事,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当龙纹玉佩的曲线化作裙摆,当剪纸纹样爬上衣领,千年文明从未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现场观众激动地说道。 这或许正是国际博物馆日的核心意义 —— 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能呼吸。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