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开学前的“心”关卡 “拒绝上学门诊”有哪些“良方”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8-22 08:26
暑气渐消,开学临近,一些孩子却愁眉不展,直言不愿返校。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诊室里来了不少抗拒上学的孩子与焦灼的家长。孩子“拒绝上学”该如何破解?医生又有哪些“良方”帮他们跨过这道坎?记者走进西安市红会医院“拒绝上学门诊”一探究竟。
从“校门难进”到“愿意试试”
“我也很想好好学,可脑子就是转不动,看到题目就烦。”“拒绝上学门诊”的诊室里,少年小林(化名)低着头,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衣角。这个曾经成绩优秀的男孩,自从升入高中后,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成长风暴”——他频繁请假,甚至拒绝踏入校门。
小林的故事是门诊里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去年中考,他以650多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高中,这个在旁人看来很不错的分数,却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距离自己设定的670分目标差了近20分。入学后,小林总说“这所学校不是我该待的地方”,他觉得同学不如以前的“对手”厉害,抱怨课堂纪律不好,甚至连教学楼的颜色都让他看不顺眼。真正的崩溃从入学后的一次次考试开始,小林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年级前三名,只要成绩达不到前三就会焦虑,后来,他逐渐开始失眠,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父母最初以为他偷懒,每天念叨“你要好好学习”,可小林觉得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了。今年初,成绩下滑的小林开始拒绝上学,自称要在家里补功课,却偷偷躲起来打游戏。父母发现后更生气,“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一边是怒火冲天的父母,一边是手机屏幕前掉眼泪的小林,亲子冲突像滚雪球般扩大。
5月份,觉得自己状态不对的小林主动要求到医院就诊,他在诊室里吐露实情。“我玩手机是因为静不下来,打游戏时心里也堵得慌。”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王莹和她带领的团队为小林制定方案,从“拆解完美主义”开始。他们让小林在纸上列出“必须考前三”的理由,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期待,哪些是过度苛求。同时,给家长布置了“沟通作业”:每天花半小时听孩子讲心里话,不许提成绩,不许提上学。
慢慢地,这场“家庭协同治疗”起效了,父母终于明白了“670分目标”的背后,是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小林也学会了对自己说:“考第五名也没关系。”
马上又要开学了,在新学期到来之前,小林再次来到医
院接受治疗。这次,他和王莹约定好了,要去学校“试一试”。
“拒绝上学门诊”不是“劝学班”
孩子不愿上学是一种病吗?王莹不这样认为。“很多人以为‘拒绝上学门诊’是‘劝学班’,其实不是。”王莹澄清道,门诊的核心任务不是“让孩子立刻返校”,而是找到拒绝上学的深层原因。
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每周一的“拒绝上学门诊”接诊记录里,每个案例背后都藏着不同的故事。五年级女孩朵朵(化名)因为被同桌起绰号“胖丫”,每天早上假装肚子疼不愿去学校;初一男生小宇(化名)转学后听不懂方言,害怕被嘲笑而拒绝发言,最终连校门都不敢进;还有个高三学生,因为母亲在家长群里总被老师“点名”,觉得自己“让妈妈丢脸”而选择休学。
“这些孩子不是故意‘叛逆’。”王莹解释,拒绝上学可能与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学习压力、自我认知等多重因素相关,“就像一个人发烧了,我们不能只给退烧药,得找到炎症在哪里。”
针对不同的原因,门诊的治疗手段堪称“组合拳”:对低年级孩子用沙盘游戏疏导情绪,看玩具摆放模式解读内心;对青少年用认知行为疗法,帮他们重建对学习的认知;给家长开“家庭互动处方”,让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遇到特殊情况,还会联合学校设计“阶梯式返校计划”——每天到校1小时,再逐步过渡到正常上课。王莹说,门诊更像个“协调者”,让家庭、学校、医疗形成合力。
“王主任,您看我家孩子是不是装病?”在“拒绝上学门诊”里,常有家长带着这样的疑问。王莹发现,很多家庭错过干预时机,源于对“预警信号”的误读,他们把孩子们厌学、拒学等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简单粗暴地当成“懒”“作”“装病”和“矫情”,继续硬逼着孩子去学校,直到孩子彻底拒绝进入校门,或是在课堂上晕倒,才引起重视。
王莹提醒,当孩子出现突然不愿提学校、对手机依赖剧增、连续失眠或是身体不适等变化时,家长就要警惕,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初一(适应新环境)、高一(学业难度跃升)。“这三个节点就像‘心理关口’,孩子可能出现睡眠紊乱、情绪暴躁、躯体不适等情况,一定要注意。”王莹说,很多问题其实不用等到孩子拒学,提前干预效果更好。如果孩子拒学行为持续两周以上且家庭干预无效;出现严重躯体症状,如呕吐、心悸;社交退缩,拒绝与人交流;长期失眠,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帮助。
采访中,王莹还特别提到,她遇到过不少“焦虑传导”的案例:妈妈因孩子成绩下滑失眠,爸爸把“同事家孩子考第一”挂在嘴边,整个家庭被“学习”绑架,孩子越来越抵触上学。王莹希望家长们先把自己的焦虑值降下来,允许孩子暂时放缓,接受偶尔停滞。
家长该如何提前帮孩子“收收心”
眼看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王莹也提醒家长们提前帮孩子“收收心”,悄悄给他们的状态“上紧发条”。可以先翻翻孩子的假期作业清单,陪他们一起梳理进度,要是还没完成,就耐着性子陪他们一点点赶完,别让这份“未完成”变成开学前的心病。
再看看家里的作息表,是不是还停留在假期的“晚睡晚起模式”?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往前调10分钟闹钟,早上拉着孩子一起吃顿热乎乎的早餐,晚上睡前少看点电子产品,读读书、聊聊天,慢慢把生物钟往上学时的节奏上靠,让身体先适应过来。
平时聊天也可以悄悄“植入”些校园话题,问问他们想念哪个同学,或者一起聊聊新学期的小期待。别总把“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多说说校园里有趣的事,帮孩子在心里悄悄种下对开学的向往,自然就不容易犯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