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经开区:“4+N” 模式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澎湃动能

来源:​西部网 2024-10-18 15:05

西部网讯 近日,从渭南市经开区传来喜讯,自2023年起,渭南经开区积极探寻“4+N”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入选渭南市2024年审批服务系统营商环境“一县一品”暨十大改革创新案例中。

2023 年,按照渭南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渭南经开区党工委严格对标开发区整合规范要求,圆满完成开发区整合、机构改革等重要任务。区党工委立足发展实际与产业定位,精心划分出食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这四个产业聚集区,区内企业共计116家。围绕着这些企业,经开区秉持新理念、运用新思维、推行新模式,以 “4+N” 模式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加强设计规划引领,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顶层设计,依据国家和陕西省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强化制度建设,因势利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制定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以四大产业聚集区为发展平台;确定陕西道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列入新质生产力第一批重点企业名录;落实经开区新质生产力重点项目清单;建立由企业研发中心、技术研发部及高新聘用人才组成的联合专家智库;同步设立一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 “五大体系” 建设,健全高水平创新支撑、高效率产业链协同、专业化园区承载、全方位人才培养、多元化资金支持 “五大体系”,开拓出一条协同创新、链式整合、园区承载、集群带动的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制定标准

构建市区联动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渭南经开区通过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联动工作体系,切实解决企业生产技术缺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问题。联合省市相关部门,免费为企业编制产品标准,组织召开标准评审会。联合市科技局,积极申报科研成果,成功获得陕西省科技厅颁发的“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强化全面服务,重点支持和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进行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提升,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认证贯标,持续申报和升级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认定,逐步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称号,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引领作用。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发企业研发潜力

建立人才培训体系,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企业内部形成月培训实操、季小结比赛、年度观摩评比的员工培训制度;开发区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开展 “专用工程机械” 性能测试和操作员实操专业培训,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机械施工效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创建“共同研发,集中生产,授权使用”模式,与多家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凿岩台车和拱锚柱台车进驻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成绩斐然;邀请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智库,积极探索产学研模式。

优化政策环境支持,拓展企业生存活力

全力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帮助企业参加博览会,协调相关部门调研并获得风投支持,向多家大型央企和国企推介产品。不断强化平台支持,持续优化四大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亿元,在园区内 量身定制”2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配套提供办公和科研场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编制园区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报告,设立企业孵化专项基金;鼓励申报项目支持,争取各类补助及奖励资金;争取金融支持,召开银企、银税贷对接会,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合理利用税收支持,引导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2023年以来,经开区新增规上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9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2户;“瞪羚培育”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两化融合认证贯标企业4户,争取各类资金补助共计3000余万元。区内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510亿元,到位资金175亿元。全方位的服务让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销售额稳步增加,实现工业总产值229.39亿元。渭南经开区正以“4+N”模式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