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陕西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4 08:03

10月31日,法士特宝鸡厂区机修车间,蔡嵘在机床之间走动,脸上蹭了两处油渍。

蔡嵘是法士特大修电工,也是这个领域的技术大拿。用同事李儒环的话说,有问题找蔡嵘,准没错。

她为啥厉害?有一回,机床固定夹具出了问题,导致废品特别多。别的大修电工只是“头疼医头”,但蔡嵘和研究员经过反复探讨、修改程序,将固定夹具变为随行夹具,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使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6.7%。

如今,以蔡嵘为代表的技能人才,既是法士特重型汽车变速器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的“秘密武器”,也是推动陕西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

目标:瞄向职工所需

前不久,包括蔡嵘在内,陕西有8人被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大国工匠人才。至此,陕西共有15名大国工匠。他们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技能传承等方面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陕西611万名技能人才的写照。

大国工匠的锻造和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一项重大改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

在工业重镇宝鸡,宝钛集团锻造厂车间内,1000多摄氏度的钛合金坯料被运送到锻压机上,经过无数次上千吨的锻压,被加工成各种锻件。

“我们车间曾承担国家载人深潜器钛球壳的生产任务。”快锻机主操作手张斌说。

如此重要的岗位,多年前两位青年工人却坚决要求调到后勤岗。

他们觉得,后勤岗轻松,不用三班倒,节假日还能和家人在一起,每月工资只比一线岗位少200元。

2017年,由省总工会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等9部门联合成立省推进产改协调小组启动产改。“简单地说,产改就是瞄向发展所需、职工关心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发力。”省推进产改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军说。

全省首先在2个市、43个企业(单位)开展三批次改革试点。

宝钛集团是第一批产改试点企业。他们以产改为抓手,实打实为技能人才提待遇、升职位。当年,选择留在一线的三米三轧机主操作手郭文生凭借精湛的操作技术,年收入达到企业中层水平。

制度:拓宽发展空间

陕西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五大任务,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力度,推动改革直达企业、扎根班组、惠及职工。

产改“新八级工”制度的建立让技能人才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该制度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形成从学徒工、初级工到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新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对照“新八级工”制度,陕汽控股搭建评聘体系,建立了一套“技能价值量化”津贴制度,摆脱了长期以来“千军万马挤管理独木桥”的职业发展窘境。

车身厂维修电工樊凡是“新八级工”制度落地后,陕汽控股第一位特级技师。“过去高级技师就是职业天花板,是产改让从事技能工作的人有了奔头。”樊凡说。今年,樊凡也被认定为大国工匠人才。

樊凡的经历启示青年职工:只要肯干,就有美好的未来。

业余时间,陕汽控股车架厂叉车司机杨军涛都会刷几十道题。他刷题的地方是企业自创的“网上练兵”平台。

应职工学习需要,“网上练兵”平台题库从上线之初的4个工种2万道题扩展到企业技能所有工种,总题量突破13万道。

为打通“学、练、赛”通道,陕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累计立项培育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2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6个;每年列支专项经费实施劳动竞赛“十百千万”工程;每年举办各类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百余场,覆盖200多个职业(工种)。

大赛对张子珩来说意义非凡。他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专业学生,曾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金奖。获奖经历让他从实习到就业“一路绿灯”。

考评:激发创新活力

在产改试点基础上,陕西进一步开展“三个集中行动”,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行动、补短板行动和典型带动行动,将产改全面提档升级。

以行动为抓手,省推进产改协调小组指导1152家重点企业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和产业工人双向受益;建立产改评价机制,对全省11个市(区)产改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推动各地以评增效、以评促改;鼓励西安市雁塔区等20个县(市、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助推产改从“一枝独秀”到“百花满园”。

如今,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3.3万平方米的机加车间内,12名工人操控着123台工业机器人、207台数控机床以及58辆AGV小车。蔡嵘说:“靠‘出大力、流大汗’取胜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为充分释放全员成长潜能,法士特搭建起“五星级员工”技能晋升评价通道,并相应奖励200元至3000元逐级递增的技能等级月度津贴、政策性分房资格分、年金等。

产改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把开展职工创新活动、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和职称待遇挂钩,突出小建议、大奖励,培养了一批爱思考、勤动手、善创新的工匠人才。今年以来,西安铁路局系统753项小发明、小创造获立项,目前均已在生产一线运用,累计为企业节支降耗2000余万元。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把“五小”活动扩充为创客行动,在基层单位成立了22个创客分站和62个创客小组,并配套将职工薪酬分配细分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双创工资+特别奖励”4个部分,从严考核兑现。截至目前,职工累计申报创新项目9200项,产生效益9.5亿元。

在产改大背景下,陕西出台多种措施,全面推动待遇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

这些年,陕西产业工人在各类代表委员和评先树优中的比例呈现逐步增长态势。陕西还为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发放“三秦优才卡”,提供就医、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等待遇。前不久,陕西出台的深化产改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35年,全省培养造就50名左右大国工匠、400名左右三秦工匠、1500名左右市级工匠,构建梯次衔接、覆盖广泛的工匠人才体系。待遇提升、政策优化……这些将激励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力量。

记者 郭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