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乡风绘农村新貌——与会人员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分享共建美好乡村的实践经验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30 08:34
文明,让乡村更美好。
10月29日上午,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开幕式在延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各级党组织负责同志、网络名人、乡土文化能人、农民群众代表等500人参加了大会开幕式。聚焦文明乡风建设,与会人员交流研讨各地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
思想引领
农商文旅促增收
如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如何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表示,要坚持以思想之旗引领文明之风,让理论走近群众、贴近生活。
战旗村面积5.36平方公里,耕地5430亩,人口4493人,党员174名,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村以农为本,发展多种经营,走出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资产达1.2亿元,集体收入7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
近年来,战旗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整合优质资源,构建“1+N”连点成片的阵地体系,让党的思想旗帜在这片热土上高高飘扬。
高德敏介绍,为让理论宣讲更具针对性,战旗村精心打造“大专家+土专家”双轨宣讲队伍。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聘请专家名人、三农学者组建专家宣讲团。同时,从村社干部、返乡人才、村民代表中选拔50余名本土讲师,成立村民工作室。他们用“方言土语”讲述村庄变迁、邻里故事,将党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
电商助农
共富路越走越宽阔
乡风文明与乡村富裕双向赋能,文明乡风为“富口袋”注入持久动力,这些都是参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快手主播张小四原名张欣,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朱家坪村。她是“千岁组合”视频的拍摄者,也是幸福乡村建设的带头人。
“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弯,撩动白云蓝天蓝,望眼平川大步迈向前……”伴着音乐声,约20位老人动作整齐划一地舞蹈着,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个画面来自张欣超1亿次播放量的作品。
2021年夏天,当看到乡亲们的桃子卖不出去时,张欣萌生了直播带货的想法。很快,村里的农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这让她看到了电商直播的希望。
电商助农打通了朱家坪村的致富路。“只要我们以新农人的担当守好美德初心、以务实行动弘扬淳朴民风,朱家坪村的文明乡风一定会传遍全国,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力量。”张欣表示。
破除旧俗
移风易俗树新风
“宁夏同心县河西镇村民石俊茂4个女儿‘零彩礼’出嫁,成为当地一段佳话。”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同心县委书记陈华说,“别人问石俊茂图啥?他说,图的是女儿女婿一辈子恩恩爱爱,图的是亲家之间清清白白、和和睦睦,图的是给咱乡里乡亲带个好头!”
近年来,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婚俗观念深入人心,“低彩礼”“零彩礼”成为社会新风尚。越来越多的新人争做文明婚嫁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陈华介绍,同心县深入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探索出一条“群众立规、宣传引导、群众自治、正向激励”的新路径,让文明新风在田野乡间深深扎根。
同心县153个村(社区)的红白理事会带动群众做移风易俗主人翁,议定本村彩礼倡导性标准、人情礼金、婚宴标准并写入村规民约。连续举办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大赛,群众积极创排乡土小品、快板书等节目。发布正向引导措施,对“低彩礼”“零彩礼”家庭给予支持,让移风易俗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从“被动要求”到“主动追求”。
挖掘资源
村民登上文明乡风建设舞台
如何把艺术设计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激发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让乡村既有“高颜值”又有“文明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乡建实践者丛志强讲述了自己的实践过程。
2019年,丛志强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打造具有艺术气息的“人大椅”。如此新颖奇特的椅子为葛家村村民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当即就有村民邀请丛志强到家里,请他帮忙装修院子。不久后,一个诗意盎然的桂语茶园便建造而成。艺术设计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丛志强认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这些年,他四处奔走,在乡村文明建设道路上不断摸索。如今,在贵州、四川、河北等地,丛志强带领村民大胆实践,激发了艺术赋能乡村的创新活力。
“文明乡风建设的主角,永远是村民自己。村民是文明成果的享用者,更是文明乡风的共建者。”丛志强说,“我们采取‘授人以渔’的设计方式,让村民有能力、有动力站在文明乡风建设的舞台中央。”(记者 王帅)
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侧记
10月29日下午,延安市延安大剧院,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搭配陕北秧歌开场,拉开了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活动的序幕。
全国各省区市报送的15个优秀作品轮番登场,以歌舞、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乡村文明故事搬上舞台。剧院内座无虚席,大家的目光紧紧锁定舞台,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不收礼的婚礼,到底图啥子?”贵州省选送的歌舞小品《婚事新办》一开场,就抛出了乡亲们的疑问。
节目里,一对新人要办一场“零彩礼、简流程”的婚礼,这在村寨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不收那份子钱,情谊不在钱数上;二不收那改口费,旧俗陋习全抛光……”演员们载歌载舞,把婚事新办的好处娓娓道来,并传递着一个道理——简化形式,让婚礼回归送去祝福、分享幸福的本质。
反对天价彩礼是这场展演的高频主题。
京剧小戏《婚姻大事》里,女儿要结婚,母亲却因彩礼问题百般阻拦。随后,女儿与母亲的“黄昏恋”对象演了一出戏,让母亲意识到真正的“婚姻大事”不是彩礼,而是两个真心相爱的人选择共同经历风雨的决心。
山东吕剧小戏《老牛嫁女》中,固执的老牛为女儿索要高额彩礼,险些拆散一段好姻缘。老牛的广场舞搭档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终于让老牛幡然醒悟。
江西省选送的赣南采茶小戏《番薯渣斗辣椒嫲》,用地道方言和灵动歌舞,把破除高价彩礼陋习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
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表演,让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来自山西临汾的陈芸拿出手机记录:“演得太棒了,剧情也接地气。‘彩礼少点,幸福多点’这8个字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一场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化盛宴。
这里有弘扬“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小品《抢公爹》中,大儿媳为拆迁款争养公爹,与二儿媳发生争执。最终在亲情面前,她悔悟认错。
这里有倡导文明祭祀的故事。《清明新风》节目里,李建军在路口给去世的父亲焚烧纸钱。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志愿者以真情和善意及时劝阻,让他的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这里有破除迷信、认识真理的故事。广西文场小戏《漓水清谣》里,几人识破假冒“道公”的诈骗伎俩,与骗子展开周旋,既揭穿了封建迷信的骗局,又守护了漓江的生态环境,幽默的对白让现场笑声不断。
“演得太真实了!”曾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河南干部马建对记者说,“刚开始下乡工作时,总给群众讲一些干巴巴的规定条例,大家总是不理睬。今天看到的这些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道理,观众们听得进、记得住。文艺作品真是个传播文明理念的好载体。”
舞台上,各类节目倡导着新风尚;舞台下,移风易俗成为大家的共鸣。
展演接近尾声时,宁夏回族自治区选送的合唱情景表演《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歌》登场。演员们用深情的歌声回顾了乡村变迁的点点滴滴,唱出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灯光再次亮起,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这场跨越千里的文艺盛宴,展示了各地移风易俗的丰硕成果,更凝聚了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记者 孙鹏)
花絮
陕北说书倡新风

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在延安举行。图为演员表演陕北说书《过大寿》。 记者 母家亮摄
10月29日,在延安举行的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上,陕西省选送的陕北说书《过大寿》赢得不少观众点赞。
《过大寿》的故事中,陕北张老汉一天收到六七张请帖,一个月随礼四五千元。于是,张老汉与妻子商量,让丈母娘冒充已故母亲,办个八十大寿,将礼金收回来。丈母娘身体不好,一直生病住院,经过这么一闹腾,造成悲剧,人财两空。故事以荒诞悲剧批判了铺张宴请、敛财失德之风,倡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舞台上,节目以陕北窑洞为背景,板胡、三弦、琵琶、二胡伴奏,两个演员对唱,不到十分钟,筹划寿宴、接回岳母、迎接宾客、酿成悲剧等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内蒙古观众陈旺说,很讽刺,更让人深思。76岁的延安新区居民郝春霞说,张老汉的做法要不得。
据介绍,该作品是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贺连善为子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作的。作品灵感来自前些年一些地方真实发生的事。为了让戏剧效果更好、更有冲突感、更发人深省,作品做了一定的夸张处理。
子长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演员、节目中张老汉媳妇扮演者曹宁宁说,希望这个作品能够让观众有所感触,改变大操大办的观念,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同时,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就像《过大寿》词里写的那样:“奉劝世人记心上,陈规陋习要变新样,‘过事’不必讲排场,移风易俗要提倡,文明风盛新气象……”(记者 孙鹏)
访谈
雷美凤:讲好畲族乡村文明故事

图为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
身着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党支部书记、“畲族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雷美凤来到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猴盾村是一个坐落于闽东群山之间的畲族村落。在雷美凤的带领下,猴盾村深度挖掘、积极传播畲族传统文化,保护畲族传统村落,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古民居、酒坊、茶庄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很荣幸这次能够来延安,我见到了革命圣地的新风貌,看到了大会上各地交流的经验做法。我有很多共鸣,也更加坚定了‘以文化人、以文润村’的决心、信心。另外,一些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让我意识到我们村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雷美凤说。
雷美凤自幼研习畲歌,尤其擅长高难度的畲歌“双音”演唱,以具有感染力的歌声展现畲族文化底蕴。近年来,她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致力于畲族歌言、对唱“双音”的传习工作,培养了很多青少年歌者。
“畲族民歌宛如一部立体的民族史书,承载着畲族人民世代的迁徙历程、生产生活、情感脉络与精神信仰。”雷美凤介绍,“畲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将继续传唱好畲歌,也会积极用歌声把乡村文明故事、致富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雷美凤说,回村后,她打算从3个方面发力建设文明乡风:一是深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完善畲族文化站功能,打造集学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二是丰富群众参与载体,把畲歌畲舞、传统节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村民在参与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懂文化、爱家乡的本土人才,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记者 孙鹏文/图)
陈向炜:用文学守护乡村“根脉”

图为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农民诗人陈向炜。
10月29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彩排现场,一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参会代表引人注目。他是来自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的农民诗人陈向炜,笔名“麦秸”。聆听关于“乡风文明”的讨论时,这个与土地打交道的汉子心中翻涌着别样的情感。
“听到‘乡风文明’这4个字,我心里头先是一热,接着就想到了我们村。”陈向炜说,“我觉得乡风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邻里间互帮互助的那份情谊,是红白喜事时全村人一起帮着忙活,是老人言传身教留给后辈的那些老理儿,是咱庄稼人骨子里的善良、厚道。”
生活中,陈向炜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他说:“我首先是个农民,我的根一直在土地里。你流了汗,土地就给你回报,心里有了感触,笔下的句子就有了生命。农民和诗人两种身份在我这儿分不开。”
谈及诗歌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陈向炜有着自己的见解。“诗歌可以滋养心田。”他说,“它就像村头那棵老槐树,大家习惯了在下面乘凉、议事。它就在那儿,给予人的是默默的陪伴。我希望用诗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和永远不变的东西——比如新修的公路、漂亮的房子,还有不变的乡音和邻里情。”
“文学守护的是乡村的‘根脉’。”陈向炜说,“我的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句子,能让在外面闯荡的年轻人记得住乡愁,也能让留守在村里的乡亲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谈到未来的创作计划,陈向炜说,村里准备做一个“艺术乡建”项目,他希望可以为此作些贡献。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之地、留守之乡、记忆中的故园。”陈向炜介绍,村里计划开辟一块地方,通过乡土文化题材作品,打造一个村民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载体,撬动乡村发展的“文化杠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记者 梁易炜文/图)
现场见闻
达瓦平措和他的工布服饰
10月29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两位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参会代表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来自西藏林芝,其中一位名叫达瓦平措,是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公众加定村村民。达瓦平措介绍,他们身穿的正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布服饰。
达瓦平措轻轻抚过自己的衣襟说:“工布服饰主要是羊毛做的,冬暖夏凉,还能防水。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这衣服很适合那里的气候。”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了解各地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学习各地区开展这类工作的经验和成效。”达瓦平措说,林芝有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市场化是条路子。他对农村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发展充满期待。
这次来陕,达瓦平措带着合作的心愿。“我们期待和陕西企业合作,把藏香、民族饮食和服饰推广出去,把非遗代表性项目做大、做强。”他说。
会场里,达瓦平措和同伴留下合影。镜头里,工布服饰深红与墨绿相间的纹样、厚重的羊毛材质,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诉说着一段来自雪域高原的文化故事。(记者 梁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