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文化使命 谱写时代华章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15 08:09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

11年来,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一部部优秀作品、一个个重要奖项、一项项惠民政策在三秦大地谱写绚丽多彩的时代华章。

弘扬时代精神 抒写人民情怀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11年来,陕西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高举时代精神火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艺精品书写时代答卷。

从浸透着对时代的观照、对人民的关切的《最美奋斗者》《西迁人》等作品,到荣获茅盾文学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主角》、纪实文学《国家至上》,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张富清传》、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在持续开展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文学陕军推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生活、人民需求和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至今已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50多个。

从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国家蓬勃发展历程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的电影《柳青》《秀美人生》,到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长空之王》、电视剧《人生之路》……在陕西影视人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以来,西部影视捧回130多个国内外大奖。

从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生命册》《长安的荔枝》、秦腔《无字碑》《红河谷》,展现三秦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歌曲《中国时代》《一路生花》,到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陕北说书《看大桥》、陕西快板《猴子告状》……陕西戏曲、话剧、音乐、曲艺作品活跃在全国舞台上,用文艺反映人民心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心怀“国之大者”,陕西文艺工作者积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当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通过一部部优秀作品传入千家万户,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文艺为人民”的旗帜愈发鲜艳。

激发创造活力 创新文艺形态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数字科技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着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

在陕西,占据全国微短剧产量超60%、爆款量超80%的惊人数据让西安“短剧之都”的美誉实至名归;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落地西影园区,相继推出“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与一系列XR电影,走在中国虚拟现实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沿;《帝国密码——秦始皇陵》《生命的纪元》《西博宝藏》等沉浸式数字文旅项目持续上新,为陕西文旅市场注入发展新活力。

在陕西,已连续演出20年、超6000场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早已在不断创新升级中成为陕西旅游演艺的金字招牌;红色演艺《延安保育院》、全国首部行进式演艺《赳赳大秦》、舞台剧《无界·长安》等70余个文旅演艺,构建起“演出+消费”的沉浸式产业生态圈;应接不暇的音乐会、演唱会、艺术节让“跟着演出游陕西”成为新时尚。

在陕西,基层文学艺术创作蔚然成风。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等纷纷通过网络用质朴文字讲述真实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登上“村晚”“村超”“村光大道”,将生活劳动场景变成展示自我、宣传家乡的多彩舞台;“新大众文艺”理念在这里诞生,新文艺群体组织“西安市文艺两新联合会”从这里出发。

沉浸式戏剧带来全新体验,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渐成主流,线上展览、线上演出等广受追捧……当文学艺术以新的形式融入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仿若春潮,在三秦大地奔涌。

丰富文化供给 满足人民需求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如今,陕西全省有119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2.06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00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五分钟文化便民圈”初步形成。

据统计,2024年,全省公共图书馆共举办活动1346场次,吸引133万名线上线下读者参与;全省各级文化馆开展“三秦”系列主题品牌文化活动,在936场活动中服务群众1159万余人次。

全省建成开放各类非遗陈列展馆、传习所1500多个,265家省级非遗工坊累计带动就业超12万人次。仅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全省开展1100余项活动,通过非遗展览、非遗文创市集、非遗旅游线路体验等多元形式,诠释陕西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澎湃活力。

全省每年上千场“四季村晚”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1万多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数万场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

如今,农民家庭会、红色故事会等宣讲品牌在陕西落地开花,革命纪念馆、红色展馆成为凝心铸魂的大课堂,时代主旋律在三秦大地奏响。

“时代楷模”延安市宝塔消防救援站的故事、“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的事迹在三秦大地广为传播,“全国道德模范”“三秦楷模”“中国好人”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彰显着榜样的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8月11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审议通过,为新时代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绘就了新蓝图。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开创建设文化强省新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记者 柏桦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