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扎根生活沃土才能经久不衰——看渭南如何让群众文化“乐”起来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12 08:15
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优秀剧目展演现场(10月4日摄)。 通讯员 牛纲摄
九月的秦东大地,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铿锵的梆子声与高亢的秦腔每晚准时响起,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此起彼伏。这场始于9月6日的百团戏曲联赛,汇聚了渭南市11个县(市、区)的国有文艺院团、民营院团、班社等,参赛剧目涵盖富平阿宫腔、大荔同州梆子等10个地方特色剧种,是近年来渭南规模最大、辐射最广、参与度最高的艺术盛事,也是渭南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设施布局、丰富活动载体、培育特色品牌等举措,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服务效能。2024年10月,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名单揭晓。渭南市“一元剧场”惠民演出、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趣学趣展示”全民艺术普及、雪芹说史等4个项目入选。这些品牌活动如同一个个窗口,展现着渭南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一元剧场”:
从破局求生到文化共享
渭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是秦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然而时光倒回到2007年,传统戏曲面临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
当时,为破解这一困境,渭南市推出“一元剧场”惠民演出。2007年11月,这一创新举措正式启动。
“一元”这个象征性的票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人质疑:如此低廉的票价,能否维持剧团正常运转?实践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一元剧场”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批观众,剧场内重现座无虚席的盛况。
观众的热情不仅点燃了剧场的氛围,也激发了演员的创作激情。台上台下的良性互动,让“一元剧场”越办越红火。“没有‘一元剧场’,就没有剧团的今天。”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赵超峰感慨。曾经面临生存危机的渭南市秦腔剧团,如今商演邀约不断,还吸引了众多优秀演艺人才加入。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该剧团在每周末正常演出的基础上,推出“一元剧场演出季”县(市、区)巡演活动。精心挑选的巡演剧目既有新创排的优秀作品,也有非遗剧种的经典剧目,让秦腔艺术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2024年,“一元剧场”累计演出1544场次,线上线下观看量达76.73万人次,实现了从破局求生到文化共享的华丽转身。
如今,这个票价18年未涨的剧场已成为文化惠民的标杆。“我们通过推动‘一元剧场’进社区、学校、景区、农村、公园,让秦腔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说。
“全民学艺”:
从“一老一小”到“全民全龄”
10月9日下午,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热闹非凡:书法教室里,学员认真临摹;舞蹈教室里,学员随乐起舞;声乐教室里,歌声悠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员在此追寻艺术梦想。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是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关键。2015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成立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创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主要服务“一老一小”到覆盖“全民、全时、全龄”的延伸。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空间,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学习需求。”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副校长苗诗雨介绍,学校整合资源,打造了集培训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于一体的学习空间,每周开馆时间超66小时。17个培训教室可容纳1000余人开展活动,既能用于常态化艺术培训,又能为群众文艺社团提供排练场地。
目前,该校开设了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器乐等40多个专业课程,形成了从初级班到提高班、精修班的教学体系。2021年,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将全民艺术普及培训与成果展示展演相结合,形成了“趣学趣展示”培训模式,现又借助网络传播,形成了边学边展示的正向循环,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有机会接触艺术、学习艺术。
2024年,该校线下免费开放服务27.2万余人次,举办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166场次。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陕西渭南“全民学艺 人人有艺”》案例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文化融入美好生活类提名案例”,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渭南经验”。
从学龄儿童到银发长者,从职场人士到居家群众,全民艺术普及的春风吹遍秦东大地,助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文化惠民目标。
“文化赶大集”: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在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乡村直通车·文化赶大集”活动,通过优质文化资源的精准配送,有效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难题,让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田建介绍,“文化赶大集”活动巧妙利用各乡镇传统集市的时空节点,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戏曲等直接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逛集市之余能欣赏高质量演出。活动还邀请当地群众文艺社团和文化能人参与演出活动,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充分体现了“人民文化人民办,群众舞台群众演”,让基层集市既充满“烟火气”,又拥有浓浓的“文化味”。
“以前看戏得跑远路,现在有了文化大集,专业演出送到眼前,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华州区柳枝镇泉护村村民张先民深有感触地说。
以“乡村直通车·文化赶大集”活动为代表,渭南市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常态化组织“四进零距”演出、“四送六进”、送电影下乡等惠民活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文艺轻骑队”等基层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会军表示:“我们将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统筹推进文化设施与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持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做强‘一元剧场’‘全民学艺 人人有艺’等特色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记者 陈宏江)
短评
群众文化为群众
陈宏江
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摆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滋养。渭南的群众文化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如何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一元剧场”18年不涨价,花一元钱就能看一场专业演出,这样的文化惠民举措,让秦腔变成更多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全民学艺”让艺术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课程,让艺术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最接地气的“文化赶大集”,利用农村赶集的传统,把演出、展览送到群众家门口。一边赶集购物,一边欣赏文化节目,这样的创新让文化服务落到了实处。
渭南的做法告诉我们,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要把文化“种”在群众心里,而不是简单“送”下去;让群众从“看客”变成“主角”,亲身参与文化创造;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服务随时随地可得。
如今,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温暖人心、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