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农业种质资源新图谱——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观察之二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09 08:21
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9月22日摄,资料照片)。
9月14日,王永成在蔺河镇蒋家关村的岚皋县魔芋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查看“岚魔五号”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9月24日,在岚皋县城关镇东风村的松领寨蔬菜种植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前来查看魔芋生长情况的农场负责人宋成。他说:“魔芋就要成熟了,最近雨多,我放心不下,上来看看。”
“我们这里海拔在1200米以上,种植魔芋有天然优势。”宋成说。4年前,他经过多方考察,试种了10余亩魔芋。几年间,良好的收益让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已成为拥有600亩魔芋的种植大户。
宋成在种植魔芋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过去,当地主要种植花魔芋。这一品种土传病害发生概率较高,制约了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花魔芋对温度、湿度等生长条件较为敏感。“魔芋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生长环境超过30摄氏度就会严重受损。”宋成说。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增强魔芋品种抗性成为岚皋县魔芋协会高级职业农民王永成及其团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2年,岚皋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康学院进行合作,在蔺河镇蒋家关村成立岚皋县魔芋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魔芋病害研究试验示范基地。王永成团队在此开展科技攻关,解决魔芋良种选育、高产栽培、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我们引进了全国4大体系的29种魔芋在岚皋进行选育、培育和扩繁,以达到提纯、脱毒、复壮的目标。”王永成说。
经过3年多的科研攻关,王永成团队培育出魔芋新品种“岚魔五号”。“这个品种具有抗高温、高湿的能力,而且发病率低,极大降低了病害导致的减产风险。”王永成说。
如今,“岚魔五号”已经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大量推广,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我们想把岚皋魔芋的林下种植模式、大田高产栽培模式等仿生态种植经验向全国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王永成说。
截至目前,岚皋县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5.9万亩,建成标准化产业园9.58万亩,培育加工企业5家,魔芋产业综合产值近20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新品种的不断研发,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为陕西特色现代农业注入了新活力。
9月22日,在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果实挂满枝头。负责人王艳正在查看棚里火龙果的生长情况。“最近雨天多,火龙果光照不足,需要进行补光。”她轻点手机,棚内补光灯瞬时亮起来。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南方水果在北方生根、结果。2008年,在认真分析了南北方种植条件差异、不同水果对适生环境的需求后,王艳和丈夫带着火龙果种植经验从海南回到家乡杨凌,建起了青皮她园,让“南果北种”在杨凌得到实践。
“在北方种火龙果,最怕低温。”王艳说,“第一年冬天刚过,一些火龙果苗的叶片就开始腐烂流汁。由于没有在北方种植火龙果的先例,大家都以为火龙果患了某种病害。”
王艳请来专家进行探讨分析,发现这是因为温度太低导致叶片被冻伤。第二年,她对大棚进行保温处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提升产量,王艳按照火龙果生长习性,在地里添加有机质、秸秆等,确保土壤疏松,帮助火龙果根系生长。最终,在她回到家乡的第3年,火龙果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1500公斤。
在这个过程中,王艳意识到,必须不断培育火龙果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2014年开始,我们在陕北、陕南、关中均建立了试验基地,反复进行种植试验,直到选出果实大小、甜度、产量都符合要求的品种。”王艳说,经过多年研究,青皮她园已培育出“秦红龙”和“新双色”两个更加耐寒的火龙果新品种。
这些年,王艳培育的火龙果不仅在北方成功推广,还打入了传统火龙果产区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市场。
近年来,陕西围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系统构建育种创新体系,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优质品种培育和成果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芯”动能。
记者 许奥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