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9 07:55
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9月26日摄)。 记者 母家亮摄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近四成、有效专利增长27.58%、平均研发强度跃升至3.68%并首次超越欧盟同类企业……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体现着中国民企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9月26日,西安成为全国民营经济领域瞩目的焦点,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的创新型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和商会负责人汇聚一堂。本次大会发布了《2025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和多项重要榜单。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稳中有升、创新方式灵活多样、创新成果量质齐升。
研发投入突破:民企成创新生力军,研发强度首超欧盟
大会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研发强度达到3.68%,首次超越欧盟同类企业水平。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民企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43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39.64%。这些企业共持有国内外有效专利142.81万件,同比增长27.58%。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1000强企业中,有216家来自中国,其中112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占据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看,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西安等六大科创中心的创新引领性进一步凸显。在创新平台搭建方面,民营企业建设了数千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入围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0万项有效专利实现产业化,产值合计1721.53亿元。
大会上,陕西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引人注目。隆基绿能、西安奕斯伟材料、西安诺瓦星云、陕西斯瑞新材料等4家公司入选全国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榜单。
陕西3家企业及其案例入选2025年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典型案例名单,包括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宇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工商联报送的《畅通“秦”商路 架牢连心桥 陕西打造政企沟通新格局》入选2025年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成果转化突破:陕西民企崭露头角,创新生态成效显现
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折生阳分享创新体会:“企业能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让国家急需的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实现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并占据国际领先地位,靠的就是埋头创新的韧劲儿。”
折生阳是陕西科教资源转化的实践者。他带领团队探索出一套先进的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推动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多项科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陕西厚重的工业底蕴、雄厚的科教资源以及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给了科技型企业十足的成长底气……”折生阳细数陕西的创新利好因素。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思科特(盐城)减震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西安经开区谋划布局重型商用车底盘空气悬架、空气弹簧产业化项目,项目建成后具备年产空气弹簧30万套的生产能力;时代骐骥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德银天下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新能源换电重卡市场;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西安谋划布局新能源电驱系统及电机产业化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电机电控4万套至5万套。
随着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与创新共识的达成,陕西的创新动能将更加强劲。
产业协同突破:5场专题活动同步举办,构建创新共同体
本次大会创新采用“1+5+3”活动模式,即1场主会场活动、5个产业平行专场、3条实地考察线路,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5场产业合作平行专题活动分别围绕数字经济、汽车制造、能源化工、农业畜牧、生物医药等产业展开深入交流。
通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小平说:“陕西正为产业发展搭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共荣的全链条舞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丝路总部总经理张晓磊透露,企业将持续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创新平台。
汽车制造产业专场聚焦整零协同、产业集群、创新驱动等话题。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介绍:“瑞立集团同陕重汽、陕汽商用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制动系统、电子电控等核心部件批量配套。”
能源化工产业专场聚焦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辽宁新华阳伟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峰表示:“我们聚焦新能源、深海工程等新兴领域,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合作。”
来自新疆的中智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原的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实践,入选2025年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典型案例。高原表示:“在技术协同研发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作物育种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我们公司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形成互补。”
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竞争力在于专业,而最大的机遇在于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创新驱动发展正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在三秦大地上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