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丨聚合裂变 向“新”而行——陕西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5 08:35
“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让我们闯入了氢能这片新蓝海。”9月24日,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进辉告诉记者,秦创原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对接西安交大陶文铨院士团队,加上500万元关键技术攻关资金的注入,让公司由传统液化天然气制造商一跃成为陕西氢能领域的“领头雁”。
旭强瑞的蜕变,折射出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陕西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创新驱动裂变、金融活水滋养,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精准滴灌
构建集群生态
曾经,“散、小、弱”制约了陕西民营经济发展。陕西打出政策“组合拳”,优化生态引凤来栖。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七条措施》《陕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直指痛点难点。特别是旨在培育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600家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计划,为民营企业指出了清晰的成长路径。
“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更是整个航空航天产业生态的集聚效应。”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修涛的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
“链长制”的推行更是关键一招。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51.4%。一个“链主”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民营经济增量提效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发展,民营经济集群的聚合效应日益凸显。
今年上半年,陕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8%。超580万户民营经营主体,正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在三秦大地上绘制出波澜壮阔的新质生产力集群发展图景。
创新驱动裂变
激活内生动力
“没想到,仅13个工作日就获得了银行授信。”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易明说,工信部门搭建的银企对接桥梁,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光电曾经因为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而面临资金困境。如今资金问题解决了,该公司研发人员已开始对新一代机器视觉设备进行最后测试。
这背后,是陕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唤醒”沉睡的专利,赋能民企创新。
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1.42万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80%以上。
陕西持续壮大的光子产业正是例证。陕西作为国内首个布局发展光子产业的省份,光子产业总产值由2021年的15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65亿元。截至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光子产业集群,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金融活水滋养
培育产业森林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陕西的创新解法是:量身定制,精准滴灌。
“秦科贷”“陕企通”“知信贷”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度专项信贷规模达2000亿元,为民营企业送去“及时雨”。
陕西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融资服务平台“陕企通”,平台用户累计达125.2万户,累计受理接办各类企业诉求1.2万余条,平台响应率和回访率均达100%,诉求办结率和企业满意率均保持在90%以上,打造了永不落幕的“银企对接会”。
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让民营经济之林更加枝繁叶茂。目前,陕西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500家,正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陕西力量”。
陕西以投行思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设立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构建“1+5+N”千亿级基金集群,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自2019年成立以来,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42只,总规模超380亿元,投资项目280余个,覆盖全省31条重点产业链,带动社会资本跟投580亿元,实现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超5倍。
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是坚定的耐心资本。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陕西民营企业正以集群之势,融入全球产业链大循环。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向世界展示“陕西智造”的新形象。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民营经济集群发展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为陕西培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