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建真言 为民生献良策 为改革聚共识——陕西政协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5 08:32
75年风雨兼程路,75年同心谱华章。
1950年8月,陕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陕西省第一届协商委员会,标志着人民政协工作在陕西的开始。
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75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各个历史阶段为助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的中心环节,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政协工作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坚持党的领导
筑牢思想政治基础
时光荏苒,见证砥砺前行的足迹。
在省政协文史馆,一幅幅照片、一份份文献、一件件文物,记录着陕西发展恢宏长卷中鲜明的政协印记。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人民政协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同频、政治同向、行动同步。
“党中央有部署,政协就有行动;省委有要求,政协就见实效。”这是省政协广大政协委员的共识,更是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的行动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机制,及时传达学习中共中央重要精神和省委部署,闭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定期开展“回头看”,推动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省政协党组积极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制定《省政协党组向省委请示报告事项清单》,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中心工作研究决定省政协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加强对省政协机关党组、各专门委员会分党组的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大兴学习之风,省政协建立机关“六学联动”机制,以“政协讲堂”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举办委员专题培训班,不断增强政协委员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制度建设到学习实践,从组织引领到思想凝聚,省政协以高质量思想政治建设,让信仰之基在学思践悟中愈发牢固。
服务中心大局
建言资政助推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原则。
省政协始终是三秦大地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近年来,省政协将全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作为协商议政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强省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每一次调研、每一场会议,主题无不紧密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
省十三届政协以来,省政协共组织视察考察调研126项276次,形成调研报告173份,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39次。关于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光子产业的调研报告,分别获2023年度、2024年度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深入一线察实情、谋实招。今年以来,省政协成立9个专题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下沉全省10个设区的市,召开座谈会28场,走访企业和基层单位108家,开展“认真总结‘十四五’、科学谋划‘十五五’”专题调研,形成9份调研报告。
省政协通盘谋划、统筹协调,着力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等,推动调研工作更加规范;研究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大会发言工作规则》,提高建议“含金量”;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民主监督工作规划》,丰富监督形式,提升监督实效;积极探索专家协商、立法协商、“微协商”等形式,持续加强协商互动交流,倡导开门见山提问题、直面问题作回应,促进协商议政更加有质有效。
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省政协协商议政工作主题“靶向性”越来越准、协商议政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进一步发挥。
广泛凝聚共识
画好最大同心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切实担当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在发扬民主、增进团结上尽职尽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画好团结奋进最大同心圆。
省政协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的意见》,为“同台议事”搭起更宽广的舞台——优先安排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联合开展调研,让“好声音”有处说、“金点子”有人听。
持续加强全省政协宣传思想工作,省政协成立委员宣讲团,建成高质量数字媒体平台,大力推进“书香政协”建设,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
省政协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协调民族关系,加强与民族宗教界人士的联系,引导各族各界委员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推动者;建立大调研大走访机制,组团赴港澳走访看望省政协委员,邀请“澳门青年看祖国”参访团到省政协开展交流活动,邀请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列席政协会议、开展调研协商,为陕西发展引才聚力。
履职为民是人民政协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
省政协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履职“服务为民”机制,遍访省政协委员所在“五上”企业,帮助纾困解难,常态化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目前,全省建成委员工作室1338个,通过“9·21委员活动日”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医药等活动5297场次,惠及群众17.6万余人次。
以文聚人心,以史增共识。省政协文史馆面向社会开放以来,共组织集中展览活动52次,接待服务各界人士640批次2.5万余人次,有效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
如今,凝聚共识已成为省政协的“履职基因”,团结的半径越拉越长,共识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一朵云”让委员履职跃然“掌”上。
2022年9月7日,陕西省级“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上线,实现三级政协组织、四级政协委员同一平台联动履职。
截至目前,“秦商量”全省平台总用户量达27462人,其中四级政协委员24154人,共开展线上协商124次,委员留言2万余条。
这是省政协以创新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牢牢把握政协性质定位,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改进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建立调研分享会机制,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交流,分享视察考察调研成果、互相学习借鉴,有效提升了调查研究的“含金量”;
优化提案工作机制,推动提案由“办结”向“办好”转变,本届政协共收到提案3178件,立案提案2395件,遴选重点提案109件;
完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出台《加强和改进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信息工作条例,建立信息直报点,充实信息员队伍,2024年收集、编报信息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11%、226.5%;
……
一项项制度机制、一条条务实举措,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在提振精神、创新机制、提升素质、改进作风上下功夫,有效破解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省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若干措施》,省政协召开市县政协工作现场会,推动市县政协焕发新活力。强化委员管理服务,落实走访联系、谈心谈话等制度,拓展联系服务渠道,着力建设“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政协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记者 刘曌琼 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