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稳预期 助增长】咸阳渭城区:老城焕发新活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1 08:20
初秋的咸阳老街,古韵与新风交融。8月22日,咸阳老街招商推介暨普惠金融赋能活动举行。160余家企业的代表走进渭城区北平街,在政策解读、项目推介和实地考察中感受这条古老街道焕发的新活力。
活动当天,4家涵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业态的企业与中山街街道办事处、咸阳老街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当场签约,渭城农商行、西安银行咸阳分行与区相关部门签订政银合作协议。
陕西老字号“凌云醋”是此次签约中的亮眼一员。“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历史感,更是政府打造‘传统餐饮+新兴消费’矩阵的决心。”咸阳凌云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刘坤的话,道出了在场投资者的共同心声。
这样的招商场景在渭城区已成常态。就在7月,重庆市小面协会代表团刚完成对咸阳老街的调研,陕西省老字号协会考察团又接踵而至。一场场集品鉴、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活动,正持续推动更多产业协作从“意向”迈向“落地”。
咸阳老街,何以吸引四方目光?
作为明洪武四年建成的咸阳古城核心区,北平街、中山街等13街15巷曾是古长安西出丝路的第一驿站。去年9月,渭城区启动老街改造工程,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在保留明清建筑肌理的同时,植入特色餐饮、咖啡店、民宿等新业态,让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咸阳老街驶入文化挖潜、风貌提升、品牌打造的快车道。
吸引企业的不仅是历史与业态的交融,更是这片沃土的营商环境磁力。“我们将民营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构建‘五动并举’工作体系:条块联动织密责任网格,政策撬动释放惠企红利,服务推动解决实际难题,创新驱动培育增长动能,园区带动拓展发展空间。”渭城区招商局负责人宋羽介绍。
这套涵盖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平台整合的“组合拳”,正为民营企业厚植成长土壤。数据印证着环境优化的成效。今年上半年,渭城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跃升至44.1%,民营经济吸纳就业16.2万人,占全区就业总量的92.6%,民营企业总数达7183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7%。
企业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渭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改革,将办理环节精简83%,申请材料减少50%;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行“金融路演+专班联动”模式,组织4场银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超9亿元;梳理公布73条“免申即享”惠企政策,让政策找企业成为常态……政策红利如活水般精准滴灌经营主体。
政府的决心更体现在“有求必应”的服务中。“生产全靠重型车转运,道路封闭施工,车进不来出不去,这可怎么办?”前不久,咸阳怡康石油钻采配件厂的车间外,看着堵在路口的运输车辆,该厂工会主席刘永川急得团团转。这家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生产高度依赖重型车辆运输,中五台路的封闭施工,一下堵住了企业的运输“咽喉”。
消息第一时间被区级包抓领导得知。“企业的燃眉之急必须马上解决!”很快,区工信局工作人员来到厂区,以“带着企业跑”的服务模式,主动对接市重点项目办、市绿化处沟通协调,最终为企业开辟出一条运输绿色通道。
看着运输车辆重新顺畅进出,刘永川松了口气:“政府解决了我们的难题。这份不推脱、实打实帮助企业的真心让我们感动。”
渭城区将“三送一解”作为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抓手,建立区级领导包抓重点企业机制,对企业难题实行交办、承办、催办、结办闭环管理。今年已为企业协调解决40余件实际问题。
9月1日,《咸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省设区市中首个此类条例,8章58条内容为经营主体筑牢制度保障。当天,渭城区组织20家部门在老街开展宣传,发放资料2000份,解答咨询50余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经营主体服务,也让优化营商环境的共识在古城街巷间进一步凝聚。(记者 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