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比天大 万事让一让——记一次未完成的采访
来源:咸阳发布 2025-09-10 14:28
9月8日,一场秋雨刚下过,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整理一新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潮湿而温热的气息。
工作区里一片繁忙。工人们在搬运、分拆、称量、配比新到的各类化肥;梁增基的助手们有的趴在拣种台上用镊子一粒一粒挑选将要下播的各种种子,有的坐在电脑前绘制播种详图……
下午2时许,步履蹒跚的梁增基老人又一次来到他的“阵地”。
试验田里,梁增基正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连日来,这位生于广东、与渭北旱塬相守相伴64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倾心育种的事迹在三秦大地不胫而走。
记者也随采访团来到这里,准备再次深入挖掘梁老的感人事迹。
谈及试验成果,梁增基用夹杂陕西味的南方口音,指着墙上悬挂的“长武7125”“长旱58”等小麦标本一一介绍,如数家珍。
实验室内培养箱。
“紫色麦有好多好处,维生素含量高,花青素含量也高,能达到国家强筋小麦一等标准,做出来的面包特别好吃。现在不但要让老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坐在沙发上,梁增基接受采访的间隙,还不时把试验中心主任、他的助手慕芳和副主任樊瑞泉叫过来,既当现场“翻译”,又临时叮嘱工作。面对又一圈拥到眼前的“长枪短炮”,梁增基露出了一脸无奈。
“抓紧时间,现在太忙了!”梁增基说。
几年前已弱听的老人,侧耳细听着记者们的提问,然后慢慢地思考,声音低沉地回答着各类问题。右手依然习惯性地五指聚拢,向下虚空着,那是他几十年手拿麦种的姿势。
梁增基和群众交流小麦收成情况。
记者注意到,接受采访的梁增基,眼光不时瞟向忙碌的助手们……
猛然间,我们就从这位一贯待人礼数周全、涵养极高的老人眼里,看到了掩饰不住的焦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
“要不,我们下次等您不忙的时候再过来?”观察到老人情绪上微妙的变化后,记者一行不忍心再采访,知趣地打起了“退堂鼓”。
确实,是我们打扰甚至干扰到这位心里只有种子和土地的老人了。
大棚内单倍体育种。
“最近我们马上要种麦,种麦前要做各种种子准备,要买肥施肥整地,很复杂,很忙,请暂时不要打扰,我们种完麦,你们再来吧。真的,古人都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应理解我们的困难。本月20日就要开始种麦,是手工一粒粒点种的,种前要按顺序整理好,编成号,登记在本子上。这样要种几十亩呀!”
“可是(时间)一耽搁,对我们就是好几年的事……”
记者在返回的路上,收到了老人微信发来的消息。
年逾九旬的梁增基,要再一次把他的希望和梦想,种进他扎根64载的长武大地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申孝斌 阎晋/文
文内图片均为资料图
制图/编辑:豆雅博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