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行调研·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榆林:能源之城书写转型答卷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0 08:43
山河焕彩,绿染塞上,榆林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图为9月1日记者航拍的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 记者 马腾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增加,1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突破36%,年入黄泥沙量减少至2.12亿吨……榆林市在生态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榆林凭借“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动这座能源之城向生态之城华丽转身的努力。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榆林市聚焦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修复、减碳降耗、固废治理、采煤沉陷区整治及水土流失治理六大领域生态难题,发起全面攻坚,通过创新机制、科技赋能以及全民积极参与,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书写绿色传奇。
水林同治绘画卷
9月1日,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东线引黄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挖掘机挥舞铁臂,运土车往来穿梭。施工现场负责人赵伟峰指着笔直的管道说:“这条‘生命线’将有效破解‘水困’难题,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神木市毛乌素沙地腹地,治沙英雄张应龙带领团队采用“三步造林法”,种下了片片绿洲。经过20余年的坚守,他们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植被覆盖率从3%大幅提升至65%。无定河入黄泥沙量减少超过50%,河水重新变得清澈。岸边新生的芦苇丛中,白鹭翩翩起舞。
从对水资源的精细利用到对林草生态的悉心呵护,榆林的水林同治实践,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写照。
面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资源限制,榆林严格遵循“四水四定”原则,加快推进东线引黄干线工程,蒋家窑则水库和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项目建设加速,为城市和农业用水提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1399处季节性缺水问题中,1392处已完成整改,“县域统管”模式实现了从“有人管”到“管得好”的质的飞跃。疏干水综合利用率提高至66.1%,590公里主管网工程投入使用,让工业废水变废为宝,年节水量超过千万立方米。
除了治水,榆林以“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为契机,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描绘绿色画卷,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47.57万亩,建成府谷、定边等5个市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579.28亩。封山禁牧措施全面覆盖,35个月保持森林草原“零火灾”纪录,彰显了管护成效。
点“绿”成金谋发展
在榆神工业园区,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年产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项目颠覆了传统煤化工模式。在这里,一块煤炭将分种类、分阶段实现最大程度利用。通过分质利用技术,煤炭在被“吃干榨净”的同时,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
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利用CCUS技术解决碳排放难题。CCUS项目相关负责人常成指着运行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说:“我们每年捕集30万吨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相当于植树1668万棵。不仅减少了排放,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作为能源重镇,榆林正以减碳固废为“密钥”,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范例。
在减碳降耗攻坚战中,715户规上企业接入智能管控平台,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精准调度。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成为全国碳排放示范项目,全市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能达115万吨。淘汰落后设备2.18万台,交通领域新能源车占比显著提高,73.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完成绿色改造,低碳生活逐渐成为常态。
煤矸石曾是困扰榆林的生态难题,如今却变成了“绿色财富”。陕西汇荣禾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将煤矸石转化为建筑彩砖,年处理量达200万吨,产值超过9000万元。全市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至53%,20个示范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变成了建材、肥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执法层面,“利剑治污”行动查处非法处置案件24起,罚款588.71万元,构建起“严管+创新”的双重保障。
抚平“伤疤”焕新颜
初秋时节,走进神东矿区,昔日采煤沉陷区的斑驳“伤痕”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生态绿地和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微风轻拂,沙棘、文冠果等灌木随风摇曳,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构成“煤海变绿洲”的壮美画面。
神东煤炭集团通过“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将采煤沉陷区变成了生态绿地与光伏产业基地,又通过地下水库建设实现矿井疏干水的循环利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写下了生动篇章。
“以前这里到处是裂缝和塌陷坑,风一吹煤灰漫天飞。”老矿工王成指着远处成片的生态林回忆。如今,他每天清晨都会在“中心美化圈”的林荫道上散步。看着沙棘丛中跳跃的麻雀,他感慨地说:“现在空气好了,连野生动物都愿意来‘安家’了。”
针对采煤沉陷区与水土流失这两大历史难题,榆林实施精准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行“三位一体”模式,出台“三个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划定5个一级分区、34个治理单元,榆阳、神木试点“一矿一策”,将废弃矿坑改造为生态公园或光伏基地。
水土流失治理依托《榆林市林草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展开,10973座淤地坝完成“一坝一表”排查,新建及加固1667座。“高西沟经验”示范区通过沟坡兼治、林草结合,使治理区生态覆盖率超过75%,成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标杆。
据了解,榆林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经验。(记者 马腾 通讯员 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