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笃行向未来——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07 07:59

2a099da9ec648546760fb0cae08822a3.jpeg

航拍西安国际港(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集装箱鳞次栉比,装卸车往来穿梭……9月4日,西安国际港一如既往地繁忙。伴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满载“陕西制造”的中欧班列(西安)远去。

“现在,每80分钟就有一趟班列进出港,日开行频次达16.9列。”西安铁路局西安国际港站副站长杜虎说。

20多天前,第30000列中欧班列(西安)从这里发车。

2013年11月28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到3个月,首趟中欧班列(西安)正式开行。

12年实现从1到30000的跃升,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西安),正是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生动注脚。

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积极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不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9月4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堆积如山。

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在对准备发运的电子设备、白色家电等货品进行查验、装箱。

“这些货品经码头中转,运费能节省30%至50%。”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说,运营一年多来,码头累计转运货物超20万吨。

随着今年6月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集装箱的海外调配周期大大缩短。

“我们发货后空出来的集装箱会集中在海外场站,这样一来,不管是北哈州的粮食还是东哈州的矿产,随时都可以调用,不仅更加便捷,物流成本也大幅下降。”蒋昊辰说。

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得益于“枢纽对枢纽”的双码头联动新模式,中欧班列(西安)越跑越快。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往返开行3055列,同比增长28.8%。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欧亚大陆,26条“+西欧”线路集结国内货源,西安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现代物流体系,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西安)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半年,陕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3.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4.1%。

飞驰的中欧班列打通了横贯欧亚的贸易“黄金通道”,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的自贸试验区,正在以优化的服务机制,进一步畅通深化跨国贸易合作的微循环。

9月5日,在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按照订单要求从货架上调取货品。

“这是月初从德国和法国进口的一批航材,海关信息录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配送到客户手中。”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人汪涛说。

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是西部地区首个国际航材超市。

汪涛告诉记者,相比以往各航空企业自主采购航材、零散通关的模式,由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作为采购人,对保税航材统一报关存放,再按企业需求分批出货、缴税,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还极大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完成国际航材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7亿元,与法国赛峰、霍尼韦尔、中航工业、中国船舶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传统物流跨越式发展和航材资源集约化应用。

2023年7月,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通关便利化、构筑内陆地区重要对外开放通道的重要举措,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航材通关交易新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挂牌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985项,38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1/3以上。

从制度创新到产业联动,再到区域协同,陕西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引擎。

开放是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秋日的浐灞之滨,景色宜人。

9月23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将如约而至。届时,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的政商学界代表云集于此,围绕绿色能源、商事法律、陆港与物流枢纽、人力资源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多场高端对话。

欧亚经济论坛是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十大平台之一。

2005年,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开幕。20年来,论坛累计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代表参会,签署200余项合作协议、备忘录,推动能源、金融、交通、人文等领域重大项目落地,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从产能合作、规则共建,到人文交融、科技创新、协同治理,2025欧亚经济论坛将承载新使命、聚焦新合作、谋划新成果。

不止是欧亚经济论坛。

近年来,陕西充分利用丝博会、杨凌农高会、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不断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共谋合作共赢新未来——

杨凌示范区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设10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成110多个优良作物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为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农业人才;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围绕旱区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深度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陕西对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进出口额由2021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1.4亿元,增长超过230%。

造福丝路的“发展带”更繁荣,惠及欧亚的“幸福路”更宽广。

目前,陕西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24个国家级、124个省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赋能更高质量的发展。

大道笃行,未来可期,陕西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记者 刘印)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