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扎实推进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稳住“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01 07:56

原标题:西安市扎实推进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3条百亿级产业链,培育了15家链主企业——稳住“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8月20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高陵区全季西红柿城建示范园,一座11米高的连栋温室格外醒目。这里没有传统农忙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带来的安静与高效——智能环境监测终端实时更新着空气温湿度、土壤EC值等多项参数,技术人员在屏幕上轻轻一点,灌溉系统便启动精准滴灌,为每一株西红柿苗送上恰到好处的水肥“套餐”。

这座示范园是西安推进“菜篮子”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作,全域谋划、系统推进,不断探索特大城市重要农产品民生保障的西安路径,不仅稳住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西安市高陵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介绍,这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能根据植株不同生长阶段自动调整营养液配比,比传统种植方式节水40%、节肥35%。

该示范园内布局考究。1座文洛式连栋温室、9座大跨度保温拱棚和6座日光温室错落有致,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自今年3月初首批西红柿上市以来,7个品种的西红柿每天的产量稳定在2万公斤至2.5万公斤之间,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采购。

据了解,高陵区全季西红柿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全年产量3.5万吨、产值约1.4亿元。随着技术和品种的推广,西红柿产业正朝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周边群众开辟了一条“种得好、卖得好、能增收”的致富路径。

截至目前,高陵区已有1400余户农户、40家合作社、6家企业从事西红柿种植,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年人均务工收入增加8000元至1.2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兴、就业稳。

而在蓝田县,另一番“水”文章同样精彩。在厚镇清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尾尾鳟鱼、鲟鱼在水塘中游弋。

合作社负责人张选民告诉记者,他带领乡亲们利用山区冷水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已实现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达3800平方米,年产量超80吨,形成“冷水鱼养殖一条沟”的集聚发展态势。

“这里冷水资源丰富,夏季水温不超过24摄氏度,水质也好,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环境。”蓝田县水产工作站站长杨汶龙说。

好水养好鱼,好鱼卖好价。合作社养殖的鱼体形健美、肉质鲜嫩,深受市场欢迎。为进一步保障水产品质量,蓝田县水产工作站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投入品专项检查,推广规范用药和循环用水,推动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如今,蓝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11万平方米,水产品年产量1216吨,年产值1568万元。冷水鱼产业成为当地特色农业新名片,“游”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菜篮子”工程,一边连着田间地头,一边系着百姓餐桌。西安市出台《扎实推进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菜篮子”工程纳入城乡融合产业体系,明确保障菜地最低保有量和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围绕“三区一带三基地13+6产业集群”布局,市财政年均投入9000余万元扶持资金,建设沿渭河设施蔬菜产业带,构建“一区县一品类”应急生产体系。目前,已形成3条百亿级和1条50亿级产业链,培育了15家链主企业、70个“菜篮子”生产基地和179个应急保供基地。

“菜篮子”满满当当,“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从高陵的智能温室到蓝田的冷水鱼塘,西安正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用产业链思维拓展价值空间,在旷野塘库间,书写着一篇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文章。

记者 张佳仪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