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馆”飘出奋斗的“甜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6 07:54
8月19日,“幸福小馆”的老板陈业刚(中)在后厨烤串。 本报通讯员 聂国松摄
8月17日凌晨,白河县城关镇狮子山社区“幸福小馆”仍灯火通明:后厨炉火呼呼作响,炒勺与铁锅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服务员穿梭在顾客间,端菜添茶;顾客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景象。
餐馆老板陈业刚抹了把额头的汗,将两张菜单递给后厨,转身对服务员叮嘱:“态度可不能差一点。”这个30岁的年轻人,已是拥有4家店、管理百余人的企业负责人。
陈业刚是构朳镇东坡村人,18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只剩他和患有听障的母亲周显珍相依为命。为了生活,他前往十堰市,在餐馆里从学徒做起,每天凌晨5时就起床切菜、洗碗,忙到深夜才休息。4年间,他切过近万斤土豆丝,睡过仓库的纸板床。但他从未抱怨,反而把每一道菜的配方都牢牢记在心里。
“生活再难,只要肯干,总有翻身的一天。”这句刻在心里的话,支撑着他在困境中不断前行。
2019年春节,白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帮扶干部刘明安入户走访时,将一张“白河县创业就业政策明白卡”递到了回家过年的陈业刚手中。“孩子,你在外学了手艺,不如回来自己干。这样既能照顾母亲,还能享受创业政策扶持。”刘明安的话,像一束光,照进了陈业刚的心里。
拿着那张明白卡,陈业刚眼眶发红。他翻来覆去研究政策,发现县里对返乡创业人员有贷款、培训、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没过多久,他便鼓起勇气来到白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厅服务窗口。
“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5000元一次性创业奖补、8天免费创业培训……”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政策,帮他填写申请表。短短一周,贷款就到账了。陈业刚至今记得,拿到钱的那天,他紧紧攥着银行卡,手心里全是汗。“这笔钱,就是我和妈妈的希望。”陈业刚说。
2019年7月,陈业刚在城关镇狮子山脚下租下300平方米门面,创办“幸福小馆”。开业初期,生意清淡,他白天守店、夜间钻研菜品,抽空还主动参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培训,系统学习经营管理。
渐渐地,“幸福小馆”因菜品味美、服务周到,生意越来越红火,半年后,营业额从每月亏损到稳定盈利3万元,员工从最初的3人增加到15人,其中8人是东坡村的乡亲。
2024年4月,陈业刚参加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随后注册成立了白河幸福小馆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并把第一家分店开在了十堰市。如今,他已在白河、旬阳、十堰等地开了4家门店,拥有员工115人,年营业额近1000万元。更让他自豪的是,他的团队里有8名脱贫群众和1名残疾人,人均月工资5000元。
每天晚上打烊后,陈业刚都会翻看当天的“幸福留言簿”——
“你们家的酸辣土豆丝,让我想起了妈妈的味道。”
“我儿子在这儿工作,给家里买了冰箱。”
……
每一页留言,都像是一颗种子,在陈业刚心里生根发芽。
近年来,白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推行“四下基层”(人社干部下基层、人社工作下基层、人社政策下基层、人社服务下基层)工作机制,深化“四百工程”(抓实百家劳务公司,引导群众务工就业;壮大百家社区工厂,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开展百场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回引百名创业能人,做大做强归雁经济)稳就业促增收,通过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政策,为无数像陈业刚这样的创业者插上翅膀。
如今,陈业刚正筹划在安康高新区开设新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专员前几天还打电话,说企业可以申请最高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他笑着说,“我要把‘幸福小馆’做成‘幸福工厂’,让幸福的味道飘向更远的地方。”
通讯员 郎海侠 聂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