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鸟翩跹——陕西河湖治理及湿地保护成效观察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2 08:01

8月20日傍晚,汉中天汉湿地公园。微风轻轻吹过江面,波光粼粼,江边低垂的柳枝轻轻摇曳。清风徐来,吹散了白日的炎热。市民三三两两在江边步道上散步,惬意非凡。

谁能想到,这里多年前曾是一片荒草滩。随着河道疏浚、堤坝加固、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如今的汉江两岸成了人水相亲的生态乐园。天汉湿地公园建成以来,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常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今年初,汉江(汉中市段)入选全国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天汉湿地公园是陕西省着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陕西积极加强河湖水系、水环境治理,坚持把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河湖生态治理,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通过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陕西狠抓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以幸福河湖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更浓、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幸福河湖建设不仅要实现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还要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风起水漾,波光粼粼。湖心岛附近,一群群遗鸥或列队盘桓、或三三两两觅食,鸣叫声此起彼伏。

红碱淖地处毛乌素沙地,是黄河“几字弯”内侧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遗鸥是世界濒危珍禽,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有2万只左右。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红碱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来这里繁育后代的遗鸥数量逐年增加。

自1998年开始,红碱淖水域面积逐年减少。为了保护好湿地,神木市与鄂尔多斯市积极协商,通过生态补水改善红碱淖湖域生态环境,2016年至2024年已累计补水1260万立方米。同时,陕西积极推进湖滨湿地治理项目建设,全力改善保护区内土壤盐碱化、草原湿地退化等问题。

地处内陆,陕西是唯一全境处在黄河、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省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

近年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加强湿地资源监督管理,积极推进重要湿地认定,不断规范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湿地保护法治体系不断完善,陕西逐步形成了以《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为核心、《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陕西省省级重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为补充的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为我省湿地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陕西湿地生态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湿地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省级重要湿地互为补充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经过多年保护恢复,全省湿地的水鸟种类不断丰富、种群逐年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群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