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假期有人陪 暑期生活有趣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1 08:12

编者按

暑假如期而至。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不少孩子面临“看护真空”。如何让这些孩子的假期过得更有趣?我省各地用行动作答:有的地方发出“亲情召回令”,鼓励父母返乡陪伴;有的社区开办“假期课堂”,志愿者接力辅导功课;有的少年宫精心策划,通过系列特色培训,填满孩子快乐时光。这些举措,丰富了孩子的暑期生活。

让我们跟随通讯员的脚步,去感受这些暖心的举措。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力量加入,让每个孩子的假期都能与爱相拥,绽放多彩光芒。

暑期生活有趣味

94c80f2da3400a4530c78c9a5c50f9f7.jpeg

6月30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在辖区开展儿童公益集市活动(资料照片)。

“建议增设智能语音垃圾桶帮大家正确分类垃圾。”“给小区绿化带编号让居民认养管理吧。”7月10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为社区环境治理贡献“金点子”。这些充满童真的建议,源于该街道策划的“共筑家园 流动儿童友好社区”系列活动。

“上期活动,我们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转,他们化身‘小小观察员’,敏锐地发现了一些问题。”西一路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耿雪琪说,“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些是大人想不到的,给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值暑假,参与活动的孩子比平时多了。“这是一个能让孩子思考、发声的平台,激发了少年儿童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西一路街道办社区管理科工作人员吴萍说。

与此同时,中山门街道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西安思源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七彩假期”特色课堂气氛热烈。社区党委书记李琳介绍,为期一周的课程巧妙融合了安全防护与文化传承内容。志愿者通过真实案例与趣味互动,让交通安全、防溺水知识变得更加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让孩子们沉浸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今年暑假,新城区依托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了“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过暑假”主题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缤纷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有趣。

在自强路街道麟德社区,千年宋锦与莹润珍珠的“邂逅”,引发孩子们阵阵赞叹,他们积极参加宋锦珍珠画制作活动;在太华路街道八府庄社区,《昆虫记》的奇妙世界在老师生动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小小昆虫观察家”们通过显微镜探秘自然;在解放门街道红星社区,工作人员化身“护苗使者”,通过情景案例讲解,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和价值观。“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益的读物。”三年级学生董梦瑶在参加“护苗同行,绿书签点亮清朗阅读路”主题活动后,收获满满地说。

据悉,新城区各实践阵地将持续围绕“强国复兴有我”“弘扬传统文化”“微光计划·观影相伴”等主题,以优质文化供给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度过文明健康、多彩安全的暑假。

通讯员 赵晔华文/图

为孩子撑起一片快乐天空

c921ce0588c5285cd45c080e828f4629.jpeg

7月10日,榆林市青少年宫电钢琴老师苗红给孩子上课。

暑假如约而至。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榆林市青少年宫积极行动,精心策划并开办了一系列特色培训班。

7月10日,在榆林市青少年宫少儿美术涂鸦课上,孩子们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

家住榆林市榆阳区鼓楼街道城隍庙滩社区的马曦语今年5岁,由于父母工作忙,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得知家附近的榆林市青少年宫暑期新开了特色培训班后,她每天一大早来上涂鸦课。

榆林市青少年宫暑期开办的培训班,内容涵盖书法、舞蹈、机器人编程等7大类课程,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为满足青少年多样化成长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榆林市青少年宫积极推进“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将青少年宫优质教学资源融入邻里中心建设,打造“15分钟优质成长圈”。

2024年以来,榆林市青少年宫加快社区化布局,榆阳区驼峰路街道桃源路社区青少年宫、榆阳区航宇路街道航宇路社区青少年宫,均配备标准化教室和活动场地,自试运营以来,已接收160余人报名学习。

“以前暑假孩子一个人在家,写完作业大多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往青少年宫跑。在那里,孩子可以学习各种才艺。自从社区青少年宫开在我们家门口,孩子的课余生活变得精彩多了!”航宇路社区居民陈女士高兴地说。

“暑期培训班的开办,不仅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还希望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关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榆林市青少年宫负责人武兴威说,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参与其中,他们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减免了培训费。接下来,他们将不断优化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生活多些奔跑的风、多彩的画、伙伴的笑。

通讯员 延丹文/图

“家长返乡”,让爱回家

d629f37f1bdb330e27e29cef9a9831ee.jpeg

7月4日,唐鹏宇在父亲的陪伴下练习骑自行车(资料照片)。 通讯员 刘东摄

“滴、滴、滴……”7月9日清晨,随着闹钟声响起,李笃琴开始起床洗漱。随后,她走向厨房,为放假在家的孩子做起早餐。“今天早上煮了几个玉米,再给他们一人煎一个鸡蛋。”李笃琴说,“现在放暑假了,我每天早上把早餐做好,陪他们一起吃完后才去上班。以前在外面打工,这样的生活想都不敢想。”

家住汉阴县蒲溪镇小街村的李笃琴,前几年在外地务工。今年,在汉阴县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就业创业行动的号召下,她返回家乡,到安康伟高玩具制造有限公司工作,每天走四五分钟就能到岗。

“今年初,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推荐我到安康伟高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上班。考虑到公司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我就回来了。虽然收入低一点,但把家里照顾了,还能陪伴孩子的成长,我觉得挺好的。”李笃琴说。

李笃琴的返乡,是汉阴县推进“家长返乡舒心就业 陪伴儿童安心学业”行动的缩影。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岗位匹配、培训赋能、亲情召唤举措联动下,汉阴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加入返乡就业创业行列。父母返乡,让留守儿童有了陪伴,找回了缺失的亲情。

“以前我爸爸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见他一次。平时,看见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陪着他们玩,我就特别想爸爸。现在爸爸回来了,我很开心。暑假里,爸爸陪我玩,教我骑自行车,还辅导我做作业,我可高兴了。”汉阴县城关一小二年级学生唐鹏宇说。

看着越来越像个“小男子汉”的儿子,唐鹏宇的父亲唐浩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以前在外面打工,无法照顾孩子,现在回来上班,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感觉很满足。”

汉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联合县教育体育局等部门,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企业用工需求库”,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动态掌握全县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长技能特长及县内企业岗位缺口,借助“数字人社”平台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及时推送适合的岗位,有效破解“就业难”“用工荒”双困局面。

为破解“留守之困”,汉阴县创新构建“就业+育人”双轨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专车输送”的一站式返乡就业创业服务。截至目前,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创业就业达345人。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各方资源,为每名留守儿童落实教师、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人社专员、公安司法干警6名关爱责任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汉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曾凡溧说。

通讯员 刘东 王建霞 邱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