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 让残缺在金彩中重生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7-07 08:57
金缮,从字面理解是以金修缮,本质属于漆艺范畴,采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在漆料将干未干之际,沿裂隙走势覆盖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晾干之后便在接缝处形成了金色的纹路。从古至今,金缮已演化出不同流派,艺术功能日益凸显,应用范围从陶瓷器具拓展至家具、玉器、砚台、古琴等诸多领域。
金缮修复的第一步,是清理残片创面,并根据原先的器型进行大致拼接。
第二步,金缮匠人孙培军按锐角到钝角顺序拼接碎片并用胶带大致固定。
第三步,除了拼接,还要对缺失的部分用调配好的漆料进行填补,使其与原有器物的形状契合。
第四步,等修复品阴干后,需用砂纸反复且细致打磨粘合的缝隙和修补的位置,使其与周围表面整体质感相融。
第五步,打磨至光滑细腻后,接下来要在修补处再涂抹一层红色的大漆。
孙培军用滤纸裹紧大漆,经过蹍转挤压出细腻的漆料。
在修复过程中,每个步骤完成后都需要修复品放在恒温恒湿的阴箱里阴干数天,让漆料干透以增加修复的稳固性。
最后是贴金环节,孙培军用笔刷蘸取极其细腻的金粉填画,这也是金缮工艺最为亮眼之处。
经过金缮修复的器物,不仅还原物品的实用性,更使裂痕具有更丰富的美感。
孙培军(中)为金缮爱好者演示修复步骤。
孙培军(左)与客户交流修复思路。
在秦岭北麓一处村落,金缮匠人孙培军用手中的技艺,赋予破碎器物全新的生命与价值,使金缮这门古老而独特的修复工艺绽放别样的光彩。孙培军与金缮的缘分,源于10多年前一次偶然,一件破碎却极具意义的瓷器,让他看到了金缮修复的意义,凭着一腔热忱,一门心思投入对传统技艺的探索当中。在抚顺学习锔瓷,在成都学习漆艺,在北京、上海学习金缮,孙培军的学艺之路遍布大江南北,从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修复过程中,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金线勾勒方式,巧妙地将东方美学的含蓄意境与现代极简主义融合,大胆运用抽象的线条与图案,使修复后的器物既保留古朴韵味,又充满现代艺术感。
金缮工艺不仅可以修复破碎器物,还可以根据破损情况加以设计,实现二次艺术创作,使裂痕具有更丰富的美感。
金缮修复工序繁琐且耗时,修复一件物品大致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没有点特殊的癖好真干不了”孙培军说,“耐得住寂寞、压得住性子,是做金缮的基本功。”在他的金缮世界里,每一道裂痕都有故事,每一次修复都是重生。在他看来,金缮不仅仅是修复器物,更是修复时光的痕迹,赋予器物第二次生命,也传递着“惜物以养德”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边学习一边传播,他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金缮工艺在西安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实习生 窦佳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