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旱情,陕西优化水源配置,用好水利设施——让农作物喝上“及时水”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10 08:00
连日来,石泉县干部群众通过水泵抽水、沟渠引水、管道输水、运水车补给等措施抗旱保苗。图为五月七日,石泉县两河镇新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户为一百五十亩作物浇水。 通讯员 孟少猛 摄
“3月中旬浇了一次,现在是第二轮灌溉了。这次浇完,葡萄就能蹿个儿了。”5月8日,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红高钞村八组村民杨新科手持铁锨,在葡萄园里忙碌。
杨新科所在区域属于省交口抽渭灌区。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依托渭河水源的大型电力抽水灌区,灌溉范围覆盖西安、渭南2市6县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3万亩。
去年10月,省交口抽渭灌区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2.1亿元,工期30个月。
渠首改造工程施工,灌区供水能力势必受到影响,如何保障灌溉供水?
省交口抽渭灌区实行“边建设边运行、统筹均衡受益”的抗旱供水策略,积极引导群众错峰用水,试行丰枯季价格政策,开展蓄墒灌溉和节水灌溉,确保上下游地区均衡受益。
5月9日,在澄城县交道镇杨家村,72岁的村民黄渭民和老伴在地里忙活。他们用铁锨在田间疏通引流渠,汩汩清水顺着渠道缓缓流入田间。
“今年以来没有下过一场好雨,幸亏有供水公司送来了灌溉水。水浇好了,麦子稳产才能有保障。”黄渭民说。
连日来,作为澄城县抗旱保收的“主力军”,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澄城县供水有限公司开足马力运转。
根据区域内小麦、樱桃等作物灌溉规律,澄城县供水有限公司科学制定轮灌方案,在每户地头留有灌口,采取集中灌溉模式,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增产增收。截至目前,澄城县供水有限公司累计浇灌田地约3000亩,灌溉供水2万立方米。
在韩城市薛峰水库灌区,清水沿着蜿蜒的渠道流入麦田、果园。
“当前是小麦生长关键期,这水来得太及时了。”韩城市芝川镇种粮大户李勇宏说。
陕西水务发展集团韩城市水务有限公司于4月21日启动薛峰水库灌区第二轮春灌,计划渠首引水300万立方米,覆盖金城街道、板桥镇、芝川镇和芝阳镇等地,灌溉面积2万余亩,为小麦、玉米及花椒、苹果等作物送去“及时水”。
今年以来,汉中市遭遇持续晴热少雨天气,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同比减少三成以上。
随着水稻育秧和插秧用水高峰临近,汉中市石门灌区供水矛盾凸显。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迅速成立抗旱指挥部,局班子成员包片帮扶,带领各级干部下沉一线,组织群众投入抗旱减灾工作。
为缓解供水压力,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统筹调配河流、水库等水源,全面启动机井、陂塘等水利设施,按照“以需定供,总量控制”的调度思路,优化水源配置,实行干渠、支渠轮流引水,协调解决上下游用水矛盾。
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在守牢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底线和保障生态流量的前提下,全力抗旱保灌。
为保障铜川大樱桃上市,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调配农灌用水50万立方米,灌溉樱桃5000亩。
在收费管理上,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严格执行水价流动公示牌制度,落实“四级核查”水价严控和“五个一”监督机制,通过田间地头水价公示牌实时公开收费标准,赢得群众广泛认可和支持。精细化管控使得春灌效率较往年显著提升,让灌区群众用上了足量水、明白水、放心水。
科学的水库调度是应对旱情的关键手段。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严格落实省水利厅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和调度指令,充分发挥三河口水库调节功能。4月16日至5月4日,三河口水库在保障向西安市稳定供水的同时,以不少于每秒25立方米的流量向汉江补水,补水量约4400万立方米,有力支持了汉江干流抗旱保供水工作,较好发挥了防洪减灾、抗旱保供水和生态保障的工程效益。同时,面对旱情,引汉济渭公司科学研判,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供水计划,全力保障西安生产生活用水。
“今年,三河口水库河道来水量仅3000万立方米,已累计向水库下游下泄生态水量7000万立方米,是来水量的两倍以上。”引汉济渭公司信息调度中心负责人党怀东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根据旱情变化,利用水库数字孪生系统科学优化调水和补水计划,做好汛期水库蓄水调度,切实发挥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发电、防洪、生态等功能。
全省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单位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想方设法引水灌溉,全力以赴让“及时水”滋润农田,减轻干旱影响。
记者 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