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08首诗到86处遗迹 看千年长安如何让唐诗“活”在当下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5-07 08:47
长安区杜曲街道东杨万村杜甫公园
青衫瘦马涉樊川,半生诗骨寄长安。公元746年,杜甫与少陵原的“初遇”,开启了十年人生沉浮,他将青丝淬成白发,却让“樊川故里”在诗行间永恒流淌。
少陵原、樊川、神禾原、御宿川、八里原浐川,这片不足400平方公里的长安山水,托举起盛唐最璀璨的星河,滋养了李白、王维、李商隐、王昌龄等40余位文学巨匠。他们在此留下1408首传世诗篇,86处唐诗遗迹。
当历史的烟云掠过终南山麓,长安区正以文化为墨、创意为笔,在秦岭北麓徐徐展开“山水长安 唐诗故里”的盛世长卷。近年来,长安区委、区政府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创”的文化发展新范式,全力打造唐诗文化IP。相继举办了60余场“唐诗里的长安”主题活动,建设李白、王维、杜甫、李商隐、白居易等八大诗人纪念馆与艺术展馆,六大唐诗主题公园,投入建设了唐村、诗圣里等唐诗主题文化地标,为西安“唐诗之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让千年诗韵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古驿新生 子午古道觅诗音
毗邻终南山的子午街道曹村,唐风古韵扑面而来。以唐诗命名的宅院门头、民宿与农家乐错落有致,仿佛将千年诗韵镌刻于砖瓦之间。这座拥有2000余户、6000多人的古村落,曾是子午古道驿站,亦是王维隐居多年之地。王维诗歌艺术馆便坐落于此,诉说着盛唐诗意。
4月下旬,记者踏入艺术馆,仿若置身王维笔下的山水画卷。馆内珍藏明清以来数百种木刻线装诗文集,陈列现代研究资料、书画拓片,连古朴的屋瓦、石阶,都在无声讲述诗人往事。长安区作协名誉主席、馆长王渊平感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以淡远笔触勾勒自然禅意,其超然心境早已融入文化血脉。”
这座自筹资金的艺术馆自2021年建成免费开放以来,成为诗友雅集、学生研学、旅游爱好者的胜地。“无论是村民、学生,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免费参观。即便只是想进来喝杯茶、歇歇脚,我们也会热情相待。”王渊平坦言,办馆不仅为传承文化,更要推动“长安唐诗之旅”项目建设。自2016年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正式立项该项目以来,他与课题组深入开展田野考察与历史考据工作,在长安区发现86处唐诗遗迹(包括唐代诗人出生地、葬埋地、重要诗篇发生地、别业原址等),整理1408首长安唐诗并结集出版。
自2020年起,在长安区政府、长安区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王渊平携手当地乡贤,陆续在长安区建成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龄等8座唐诗文化艺术馆。与此同时岑参、刘禹锡、韩愈、柳宗元、韦应物、韦庄等诗人的故里及诗歌艺术场馆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推敲园、少陵园、韦氏故里、人面桃花园、太乙长安道、杜牧杜氏祖茔、辋川故道、渼陂湖等唐诗主题公园或已落成,或正在串联联动开发。至此,一幅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长安唐诗文化版图,正徐徐展开 。
千年诗韵 唐风古韵当代回响
唐天宝五年,踌躇满志的杜甫来到长安城。他在《饮中八仙歌》描绘了眼中长安的盛世图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此后十三载,他于杜曲之地深耕创作,自号少陵野老,诞生了《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传世佳作。这些诗篇以如椽巨笔书写时代沧桑,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文明不朽的精神丰碑。
时光流转至2025年4月30日,杜曲街道夏侯村杜甫文化艺术馆内,诗圣遗风依然可感。这座由当地乡贤薛勇、薛平兄弟于2021年11月精心打造的文化殿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诗圣堂、唐诗大讲堂、藏书阁等空间错落有致,艺术展览、书画创作、文化雅集在此交融,吸引着无数唐诗爱好者寻踪而至。
在长安魏寨街道风凉原畔的彭村,长安区书协主席王秋惠自筹资金建造的王昌龄风凉原诗歌艺术馆静立浐水之滨。此地因王昌龄《风凉原上作》而得名,馆舍占地约400平方米。记者在馆内看到,王秋惠馆长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将书法与诗歌相融合,馆内不仅展陈边塞诗与长安地域唐诗书法作品,更开发研学体验、文旅产品,通过唐诗情景剧、金石传拓等特色活动,让千年诗韵可触可感。门前浐河奔流,唐代六十余首咏浐诗篇,至今仍在诉说着这条河流的诗意传奇。
记者走访中看到,从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的深邃情思,到人面桃花园的浪漫意境,再到杜牧杜氏祖茔的家族文脉……一场由政府引领、民间聚力的唐诗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兴起。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续写着长安诗脉的当代传奇。
古道新履 重走诗圣忠义路
5月6日,晨光初照杜公祠,一场主题为 “踏诗圣之路、扬杜甫风采” 的文化寻踪徒步活动拉开帷幕。杜公祠古朴的飞檐下,参与者们整装待发,沿着1200多年前杜甫的足迹启程。这场为期8天、行程约220公里的徒步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复刻,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 ——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的硝烟未散,杜甫为追寻复兴大唐的希望,不顾兵荒马乱,孤身穿越叛军防线,从长安奔赴凤翔投奔唐肃宗。他以笔为剑,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记录乱世沧桑,以文人的赤诚与担当,在历史长卷上镌刻下可歌可泣的忠义篇章。
“杜甫之于长安,是精神的丰碑,更是心灵的灯塔。” 活动组织者王希伟站在杜公祠前,目光坚定,“他的诗里藏着对苍生的悲悯,对家国的忠诚,这种精神早已融入长安人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如今,在长安区的街头巷尾、青山绿水间,唐诗带来文化新气象,焕发出蓬勃的文化生命力。晨光微露的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唐诗朗诵声此起彼伏;周末的研学基地中,少年们沉浸在唐诗主题的文化创意活动里,感受千年诗韵的魅力。子午峪内,古子午栈道旁的荔枝驿重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历史场景。斑驳的古道、仿古的驿站,与诗句中鲜活的画面交相辉映,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打卡、拍照留念,这里已然成为长安新晋的网红胜地。每至初春,人面桃花园内繁花似锦,粉白的桃花如云似霞,游人漫步其中,轻声吟诵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句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意境,与眼前的美景融为一体,历经千年依然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近年来,长安区委区政府高举“山水长安 唐诗故里”的文化旗帜,全方位深耕唐诗文化,先后开展“唐诗里的长安”系列主题活动60多场次。
2023年,在陕西省第十一届阅读文化节上,“唐诗里的长安” 沉浸式互动实景演出震撼登场,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服,以精湛的表演将一首首唐诗化作灵动的画面;唐风古韵的诗词朗诵会,让经典诗句重焕光彩;融合了光影艺术的实景舞台,搭配古建筑与非遗技艺展示,为观众打造出一场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如今,唐诗文化已然成为长安区熠熠生辉的文化新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领略千年诗韵的独特魅力。
一核三翼 打造世界级唐诗文化旅游目的地
“长安唐诗之旅” 发起者王渊平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独特、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长安区得天独厚的唐诗文化宝藏,打造长安“唐诗故里”文化品牌,创建“唐诗文化核心体验区”,对于推动文化长安建设、丰富长安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按照王渊平绘制的“古长安少陵樊川唐诗之旅”地图设想,“少陵原樊川终南山唐诗之旅”线路全长超50公里,串联起十余处文化地标:从长安韦曲出发,途经杜公祠、杜甫雕像广场、杜甫文化艺术馆;穿过桃溪堡崔护桃溪园遗址,抵达李商隐樊南故里文化艺术馆;再分两条支线,分别通往司马村杜牧纪念馆、柳宗元墓地,以及太乙长安道唐诗碑石走廊。沿途还设有白居易乐天国际文化艺术馆、唐村、贾岛推敲园等节点。
“不久的将来,‘长安唐诗之旅’更将成为‘汉文化影响圈的寻唐之旅’,‘诗意长安’将是全世界华人梦中的诗和远方。”王渊平说。
央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的知名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王双怀认为,长安区唐诗IP打造,不仅能唤醒人们心底对唐代诗歌的热爱,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护与有力传承,“长安区得天独厚,拥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少陵原、神禾原、细柳原,绵延至巍峨的终南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都留存着唐代诗人的足迹,蕴藏着无数动人的诗篇。以诗人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唐诗文化,这一创意极具前瞻性与战略性。它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连,让古老的诗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当下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时代目标高度契合。”
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加大推进唐诗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长安唐诗资源,修复唐诗古迹,赋予唐诗文化新内涵,构建“一核三翼”的产业唐诗文化产业格局:以“长安唐诗之路”为核心轴线,串联诗歌研学、文创开发、数字文旅三大产业集群;推出“唐诗盲盒”“诗路剧本杀”“唐诗里的长安主题演出”等年轻化文创产品,打造唐诗主题沉浸式文旅小镇;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诗路”,推动文化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将长安区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学术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世界级唐诗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千年诗韵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文/图 记者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