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7%…… 到2035年美丽陕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2-13 11:17
冬日灞河两岸风光 资料图片
记者12日从省政府了解到,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目标:到2027年美丽陕西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陕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陕西全面建成。
当好秦岭卫士
守护好母亲河
我省将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体系,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动态排查整治,强化秦岭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加强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推动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设立,建好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完善“空天地网一体化”、人防技防物防相融合的监测监管体系。秦岭地区生态质量指数稳定保持在一类。
加强水土保持,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披露问题整改,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有效管控环境风险。到2027年黄河流域国考地表水水质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90%。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动产业、能源、交通、供热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动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稳定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行列。到2027年国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到2035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一河一策”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和精细化分区管控。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2%左右,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8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协同实施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
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化煤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关中地区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气候投融资、碳监测等试点城市建设和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建设。
积极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优化完善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持续推进煤炭、矿产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60%以上,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
提升生态系统
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持续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10%以上。
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渭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7%,水土保持率达到73.82%,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加快构建统一有序的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建立秦岭生物种质资源库、重要生物种群基因库,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行动,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到2035年典型生态系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打造美丽建设样板
加强政策和技术保障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强化美丽河湖、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示范引领,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绿色创新。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美丽细胞建设。
加大激励引导,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差别电价、清洁供暖价格等政策,优化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提升治理能力,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深化大数据、智慧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推进低碳零碳负碳与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