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虎鼎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的关键“拼图”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3 10:37

4844610462461f1e242709d71ff5390b.jpeg

吴虎鼎上的铭文。

63cfb5b34239ecb8f2e508c1291c6060.jpeg

扫描二维码了解吴虎鼎

吴虎鼎

姓名:吴虎鼎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

出土地:西安市长安区

年龄:约2800岁

户籍登记时间:1992年

现住址:西安市长安博物馆

记者 孙亚婷文/图

西安的博物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串联起了这片土地深厚悠久的历史脉络。2月7日,市民刘璐带着孩子到西安市长安博物馆参观,在一件名为“吴虎鼎”的文物前久久站立,文物上长达20多厘米的裂痕吸引了她的目光。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讲解员姚家豪介绍,“虽然此鼎口沿靠近立耳的这处裂痕一直延伸至器腹,但并不影响它的研究价值。”

“伤痕累累”的吴虎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曾经历过什么?

52cf87989fc9f32ea749ff80ef111002.jpeg

吴虎鼎。

壹  引水工地上挖出的“废铜烂铁”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位于长安文化中心,基本陈列“神州首邑”包括6个部分。在第二部分“丰镐立都”的展陈文物里,器型硕大的吴虎鼎格外引人注目。

吴虎鼎出土于徐家寨村。徐家寨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潏河从南而来,在村南折而西去。

30多年前,为了缓解供水紧张状况,西安市将目光聚焦到发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的黑河,开始兴建黑河引水工程。黑河引水工程从徐家寨村南穿过。

1992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徐家寨村黑河引水工程工地上充斥着机械的轰鸣声,挖掘机巨大的履带缓缓滚动,铲斗一次次有力地切入土地,扬起阵阵尘土。

突然,一声沉闷的哐当声传来,挖掘机像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机身微微颤抖了一下。司机随即停下操作,查看情况。刚刚被翻开的泥土中,有一个锈迹斑斑的物件。

起初,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文物。长安区文管所获悉此事后,迅速派人追回了这块“废铜烂铁”。考古人员剔除土锈后发现,这竟然是一件器型巨大的古代青铜鼎。

经过水土侵蚀加上被挖掘机“暴力”挖出,青铜鼎已损坏严重,口沿一处断裂,一足脱裂。考古人员发现,脱裂的一足曾经被精心焊补过,当时用作焊补的铜片尚存。鼎底还有一层厚厚的烟炱,证明此鼎曾作为实用器使用过。

令人惊喜的是,这件青铜鼎上共有铭文16行160余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包括重文符2个。文物专家研读铭文,发现内容记述的是周王授予吴虎土地的事实。这件文物遂被命名为吴虎鼎。

d342a866bb33a27510edb34b8ca89ced.jpeg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讲解员姚家豪在介绍吴虎鼎。

贰  字字珠玑的国宝铭文

吴虎鼎的铭文不算长,却字字珠玑,为研究西周诸王断代特别是西周日历推算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客观反映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制度。

据专家考释,吴虎鼎铭文的首句“隹(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才(在)周康宫夷宫”,介绍了吴虎被授予土地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是某个周王在位的第十八年第十三个月的丙戌日,地点在周康宫夷宫,即夷王之庙。

据《史记》记载,周宣王时设有夷宫。又据《中国先秦史历表》考证,周宣王十八年的确有闰月,其十三月丙戌日大约是闰腊月初十,“既生霸”的月相也与之一致。

铭文上有“申厉王命”的描述。在周王室,能够重申周厉王所颁命令且在位超过十八年的,唯有周宣王。

综合以上考证,学术界确定,吴虎鼎铭文所记时间为周宣王十八年,即公元前810年。

吴虎鼎这一准确的日历记载,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西周晚期年代的一个重要支点,也验证了《史记》中关于周朝纪年的准确性。

“西周年代学是近几十年学者关注的重点。由于时间久远,文献记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准确判定各王在位时间犹如拼图般复杂。吴虎鼎的铭文为‘拼图’提供了关键板块。”西安市长安博物馆馆长穆晓军告诉记者,该鼎的发现,被评为夏商周断代工程22项重大发现之一,是推拟西周王年和纪年的七个重要支撑点之一。

吴虎鼎铭文的另一重大价值是反映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制度。

铭文中写着,周宣王重申周厉王的命令,将土地授给吴虎。作器者吴虎接受了周王所授之地,并记录下了疆界四至,即镐京以东的“涵”“毕”“官”等之间的区域,也就是今长安区西北、西安市西郊一带。

西周时期,出于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周天子采取裂地分茅的统治措施。九州之内封土建诸侯以藩屏周,设置乡遂都鄙作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在都鄙之内制采地。有学者从铭文中判断,周王将都鄙之内的土地授予吴虎,作为其采地。

铭文对吴虎所受土地的疆界四至有准确的描述,东边到何处、西边与哪片区域接壤等,地理边界非常具体,形状方正。周承殷制,西周时期都鄙之内的田间形态与甲骨文“田”字所描绘的一样,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

在吴虎鼎铭文中,有表示踏勘田界的“履”字。“履”字后一字在学者研究分析下,读作“封”字,被释为“封树疆界”,表示手持树木植于封土之上作为疆界,体现了当时实行的土地制度。“履封”的目的是正疆界,正疆界的目的是为了使疆界内的井地均平。学者由此推断,吴虎所受采地实行的正是井田制。

“吴虎鼎的出土,让我们知道了周朝土地的授予须由周王下达命令,且程序严格。”穆晓军介绍,周王下达命令后,会安排专人负责踏勘田地边界、测量道路、记录疆界勘察等事项。

叁  艺术美感与时代气息

吴虎鼎的整体设计极富艺术美感,造型和纹饰风格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的普遍特点,为确定吴虎鼎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鼎通高41厘米,总重15.4公斤。立耳挺拔,小平沿设计巧妙,半球形的深腹显得庄重而沉稳,三蹄足则增添了几分力量感。口沿下装饰着一圈窃曲纹带,中间有目,下方则衬以一道弦纹,线条简洁富有韵律。

《吕氏春秋》有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据此把一些以抽象曲线为主而构成的纹饰称为窃曲纹。

窃曲纹饰多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从其构成形式看,一般都是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横“S”形或“G”形,成带状连续反复,给人一种秩序感和韵律感,许多学者将其划分为几何纹饰。

这种形式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转变有一定关系。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以饕餮纹和龙纹为主,运用夸张和象征的手法将动物的面部特征集中在一起,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息。到了西周中晚期,社会逐渐从神灵崇拜过渡到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文秩序,青铜器上传统的动物纹饰变得抽象化、简洁化。

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更为广泛地使用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简洁灵活的窃曲纹,让“大块头”的青铜器有了自由的气息。

“青铜器数量的增多,使得纹饰向简化发展。这是删繁就简的客观规律。随着青铜器上铭文字数的不断增多,纹饰就退居次要地位。吴虎鼎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穆晓军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