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25-02-07 08:11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新增廊坊商贸服务型、常州生产服务型等26个国家物流枢纽,对部分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根据方案显示,西安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新增26个国家物流枢纽
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
国家物流枢纽是重要的物流资源配置中心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在集聚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案显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对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提出4方面要求,包括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健全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等。
此次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均位于“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等重要通道,其中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将有效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与区域产业发展、消费密切相关的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比重超过40%,将有效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次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后,共有15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将6批151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重点建设名单),将进一步提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均衡发展水平,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更好衔接国家物流大通道、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重要铁路物流基地、内河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提高整体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对国内生产总值4000亿元以上城市的基本覆盖或有效辐射,进一步强化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各地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并协调有关部门在自然要素保障、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枢纽城市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西安市曾分别于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先后获批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基本功能包括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功能、区域分拨及配送组织功能、多式联运转运组织功能、国际物流服务功能;延伸功能包括商贸服务功能、产业服务功能、供应链物流服务功能。
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 “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内陆节点、关中平原城市群供应链组织运营中心、西北应急物流保障基地。
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安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内,枢纽核心区占地3.27平方公里,包含高新板块的国际物流、新能源汽车和装备制造、科技装备3个物流功能区和经开板块的汽车装备、生产加工、城市配送等4个物流功能区。
西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灞桥区、临潼区、高陵区、阎良区(航空基地)、西咸新区等部分区域规划建设,建成后将有力辐射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乃至西北五省商贸流通业聚集发展,为创建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消费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2023年6月,西安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由西安市经开区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共同组成,发展定位是“一带一路”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全国销地冷链物流基地节点、西北应急冷链物流基地、关中平原城市群冷链物流集配中心。
至此,西安成为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枢纽城市。西安市依托“四枢纽一基地”对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吸引集聚作用,正在加快形成干支衔接、枢纽集散的高效物流运行体系,为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西安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其中提到,围绕国家骨干流通走廊和支点城市布局建设需要,结合西安城市流通要素资源分布特点,依托米字型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空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平台功能,构建“双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保障”的现代流通空间布局体系,高效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双循环高效畅通。
随着政策的更新与完善,西安“四枢纽一基地”的定位也将发挥出更大作用,助力西安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
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与现代化
形成更加高效、协同的运输体系
2024年10月,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四枢纽一基地”,是西安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平台,是服务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载体,是加快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西安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推动西安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争做西部示范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2024年,西安“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机场三期扩建货运区工程、陕汽通汇物流数智仓配平台、辉煌商贸保供物流园、空港丝路智慧冷链仓储基地等“四枢纽一基地”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24年1-9月,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实现货物吞吐量1.21亿吨,物流业务总收入达到1359.52亿元,聚集各类制造、商贸、物流企业超过2.5万家。依托“四枢纽一基地” 畅通的通道网络和专业的物流服务,三星、比亚迪、吉利、隆基绿能、爱菊粮油等一大批本土企业实现更好地“走出去”,有力支撑了西安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西安一高校专门研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的专家指出,西安作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将会发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与协同创新、提升全社会物流效率等方面的多重作用。
“在这样的多维定位下,西安应着重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与现代化,尤其是加强对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方式的融合,形成更加高效、协同的运输体系。”该业内人士表示,应加大对高科技、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引导与扶持,结合物流枢纽的建设,推动产业链上游与下游的整合,优化生产与物流的资源配置。同时强化信息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智能物流体系的建设,提高物流精准度和效率。
西安作为区域物流枢纽的核心,应继续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物流网络,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效率,并有效服务国内市场。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通,拓宽物流通道,尤其是利用中欧班列等国际陆运线路,形成连接国内外的多式联运体系,进一步推动西安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在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西安还应注重绿色物流的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环境污染和物流成本。推动低碳环保的运输工具、能源的使用,打造绿色、低碳的物流网络。”该业内人士说。
记者 白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