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里的“黑科技” 数字技术守护古城垣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3 08:14

8月14日,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内,5名工作人员紧盯着一块数米宽的数字大屏。屏幕上是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不同的色块像脉搏般跳动,实时报告着每一段城墙墙体的“健康指数”。

“这是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集成了8个系统成果、逾24TB的数据成果,涵盖了文保、文旅、应急、防汛四大业务模块。”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介绍,“西安城墙数字方舱可以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AI大模型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74种业务数据的一站式呈现和智能分析。”

西安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数字方舱就像它的私人医生,24小时监测着这位“千岁老人”的状况。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安城墙数字方舱凭借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守护遗产,从251个有效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8月8日,西安城墙文保巡查队员张宸毓正在城墙上巡查。他掏出手机,进入“线上文保”巡查小程序,最新监测信息便在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的面板上实时显示出来。

在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立体监测体系配合AI算法的深度学习,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建模与预测,大大提升了西安城墙结构病害趋势预测的准确率。

“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维修,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的应用助力西安城墙保护迈入‘未病先防’的新阶段。”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工作人员解志远介绍,“西安城墙数字方舱能精准捕捉城墙的‘生命体征’——无论是0.1毫米的砖体位移,还是墙体含水率的微妙升降,都能实时解码成预警所需的关键数据和信号。”

2023年,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对13.74公里长的西安城墙做了一次“全身”CT扫描。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探测、三维激光扫描等10余种无损探测技术的运用,让“体检结果”精准有效的同时,还不造成任何墙体损伤。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的‘火眼金睛’,找出了1300多处隐蔽空洞和800多处疏松体。这在过去,仅依靠肉眼和经验是根本做不到的。”西安城墙管委会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说,“对整个城墙进行CT扫描,让我们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达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预防性保护要求。”

这些用科技“眼睛”洞察的珍贵数据,不仅服务于预防性保护的精准施策,也成为深化合作、探索文保新维度的核心资源。

西安城墙管委会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成立10余个联合实验室,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国字号”机构合作,通过绿色环保工艺、碳排放监测计量等方式,助力西安城墙获国内文保遗址类5A级景区首个“碳中和”认证。

戴上MR眼镜,体验“金甲卫城”,游客瞬间化身古代守城将士;含光门博物馆内的多媒体画面,展现出千年前古人的水利智慧……

“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升级势在必行。”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尚楚乔表示,“建设智能景区,能在为游客创造沉浸式、智慧化、知识型游览体验的同时,驱动管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风险可控化,为文化遗产地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依托数字化成果开发的20多种衍生产品,西安城墙文化IP的独特魅力辐射至全球30多个国家。

“我们正将西安城墙数字方舱探索出的标准和产品,打造成可以输出的‘中国方案’。”赵彬充满信心地透露,目前,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同行已前来交流合作。西安城墙“数字智慧”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高。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自上线以来,累计获得33项软件著作权、72项数据知识产权、6项发明专利,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等荣誉。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为这座古城垣保驾护航。它守护的不仅是砖石夯土,还是千年文明的基因。未来,“城墙经验”点亮的数字星火,将贡献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经验。(记者 赵茁轶 见习记者 周思言)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