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南果北种” 火龙果“移民”杨凌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10-29 08:16
10月28日中午,在火龙果基地,60岁的赵芳秀正穿梭在果架之间,仔细寻找成熟饱满的火龙果。当发现一个符合标准的果实,她拿起剪刀,迅速又准确地将其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筐中。
赵芳秀是揉谷镇白龙村村民。每天在基地工作8个小时,能赚80元。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还为家庭带来了一笔稳定的收入。赵芳秀所在的火龙果基地,是第31届杨凌农高会田间展中现代农业示范点之一。
科技助力结出“北方甜果”
走进火龙果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大棚。
走进大棚,火龙果植株排列整齐。成熟的果实缀在藤蔓间,红彤彤、黄灿灿,如同镶嵌在绿色画卷上的宝石。
“基地里有28个品种的火龙果,有引进后改良的,也有自主培育的。”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运营经理郭娟茹介绍,“目前,‘秦红龙’和‘新双色’两个品种获得了省级认证,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火龙果品种的空白。”
原本是南方水果,火龙果怎么在杨凌“安了家”?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创始人王艳最早在海南经营香蕉生意,在运输中她发现了南方水果抵达北方后的“缺陷”。经过长途跋涉甚至需要添加保鲜剂或催熟剂的水果,在口感上总是打了折扣。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能不能把南方的水果树移到北方,让它们在这里自然成熟,让消费者品尝到最美的味道?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察,王艳最终选择了火龙果。
为什么是火龙果?因为它生长周期长,只要温度适宜,就能全年挂果,这与北方传统果树的一年一季至两季的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火龙果的耐储存性和分批挂果的特点,大大减轻了销售压力,避免了因季节性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
于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教资源,王艳尝试利用设施大棚推广种植火龙果。通过不断优化设施,探索出拱棚双膜、拱棚三层膜等保温栽培技术,同时创新出不用覆盖棉被的大棚保温方法,确保火龙果在北方寒冷气候中也能正常生长。基地积极引进南方及国外新品种,进行种植培育试验,优选出适合北方气候种植的品种。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成功选育出“新双色”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龙果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适应了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更在口感、产量和果型上表现出色,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火龙果产业链蓬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小小的火龙果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郭娟茹告诉记者,基地积极延伸火龙果产业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提供火龙果种苗,还涵盖了从大棚建设规划、土壤改良、栽种前准备、栽种期管理,到后期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在大棚建设上,我们根据火龙果生长特性和当地的环境,科学设计温室结构,确保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达到最佳状态。”她说。
不仅如此,面对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基地也会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销售策略建议,确保农户的产品能够迅速、高效地触达消费者,实现收益最大化。
带动就业人数 6000 多人
“这个怎么卖?”“‘新双色’还有没有了?”“能不能发快递?”采访时,几位消费者从农高会会场驱车前来,想买一些火龙果或者火龙果果酒、火龙果茶干等带回家。郭娟茹和同事热情地接待着。
“从农高会开幕到今天,共接待访客近2000人,很多人是专程来考察的。”郭娟茹表示,“农高会未设田间展之前,观众只能从展位获取技术信息,并不能直接了解到基地情况,和客户还是有一定距离。田间展开设之后,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和机会。”
除了客商,依托火龙果全年常绿和分批挂果的特点,基地也成了当地研学旅游的热门景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手采摘火龙果,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感受劳动的喜悦。
“目前我们基地已在全国推广火龙果6万多亩,带动就业人数6000多人,总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郭娟茹说。
“杨凌模式”下的火龙果全产业链,以全链条发展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火龙果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在这里,“南果北种”不是梦想,而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舞的现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