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村精心守护文化遗产 传统手艺走出国门 做优产业助农增收

来源:西安日报 2024-03-31 09:26

b267d5ea2c135bc57197698906bda209.jpeg

临潼区秦脉雕塑工艺厂的制俑厂房内,杨晓娟正在查看将要出口荷兰的秦俑仿制艺术品。

■记者 张佳 通讯员 王三合 文/图

“这些俑都要发往荷兰。”3月30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秦俑村,51岁的杨晓娟和工人正忙着将发往海外的陶俑进行打包、填充、装箱。

问世50年

“兵马俑”和当地村民“双向奔赴”

50年前,还是在3月,西安临潼西杨村的一座果园里,村民抗旱挖井时的那一镢头,挖出了震惊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后,兵马俑不仅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也助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母亲和姐姐在我上小学时,都去兵马俑发掘现场帮考古队干活。”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陆续面世。也是从这时开始,杨晓娟开始着迷于兵马俑的塑形、雕刻技法。在她看来,这些体型高大、造型精致的秦俑承载和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

1999年,杨晓娟两口子从老宅搬出,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秦脉雕塑工艺厂,日复一日揣摩、研究着复制兵马俑的工艺。铠甲、配饰、面容、发丝……陶俑的每一个细节,在她的手中都变得栩栩如生。

“复制一件兵马俑并不容易。做造型、翻模、制泥胎、阴干、焙烧、组装、做旧,需耗时两三个月。造型和做旧,最考验功力。”杨晓娟说,尺寸比例、姿态神韵,全靠造型师手上的艺术功底,“火候”拿捏也有讲究。

“随着旅游业不断升温,我们发现很多人对咱关中的窑洞建筑很感兴趣,对亲手体验制作兵马俑更感兴趣。”2017年,杨晓娟和丈夫把自家的几孔老窑洞翻新改造后,建起了“秦俑村窑洞庭院”特色民宿。

民宿一上线,便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坚持每天跟着导游和游客学外语,文化水平不高的杨晓娟如今能用好几种外语给游客讲述兵马俑的故事。

“很多外国人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来就直奔咱秦俑村,看到复制的秦俑爱不释手。”杨晓娟的儿子庞晨,跟着父母一起在村里“烧陶俑”。“我们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国游客,制作的秦俑工艺品已发往40多个国家。”庞晨说,看着传统手艺走出国门,他心里挺骄傲的。

活化文化遗产

秦俑村旅游三产年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

白墙、灰瓦、青砖、古铜色门窗,一排排关中民居建筑整齐排列。石榴、柿子、花墙、清幽的小径,一处处美景装点着古朴的村落。为了配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工程改造,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村——秦俑村诞生了。

“秦俑村南依骊山,地处秦陵博物院核心景区,下辖西杨组、下和组、西孙组、上张组、王俭组、庞沟组等6个村民小组。”据秦陵街道秦俑村党支部书记杨临潼介绍,随着村环境的整治提升,秦俑村秦风汉韵式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的兵马俑工艺品,与秦俑馆几乎融为一体。

依托美丽的环境、文明的乡风,秦俑村的口碑越来越好。2020年11月,秦俑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全村70%的村民参与到餐饮业、旅游服务业当中,全村开办农家乐100余家,民俗客栈60余家,旅游三产年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 杨临潼说,秦兵马俑作为中国对外展示的“窗口”,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国家的发展,透过这个“窗口”,历史文化的魅力被放大了,秦俑村有了更大的价值。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决心。”杨临潼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