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元食堂,为何越办越红火?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1 08:14

371ab05a78c3df3d7555c5504a07615f.png

8月15日,伐鱼村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在为老人做饭。

f3d48ada14a1e1fd1639671c79c63266.png

8月15日,伐鱼村村民在老年食堂用餐。

1368557d84046d30da534d1bd92fb772.png

8月15日,伐鱼村村民在老年食堂排队用餐。

86岁的村民李翠娥没想到,作为一位农村独居老人,晚年竟过上了“饭来张口”的生活。8月15日中午,在宝鸡高新区天王镇伐鱼村老年食堂,老人们陆续前来打饭。臊子面、凉粉、小菜……每位老人仅需2元便可饱餐一顿。

“以前,中午吃什么是个烦心事。儿女常年在外,一个人的饭难做,有时就凑合一顿。”李翠娥说,近年来,随着来伐鱼村老年食堂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加入进去。

健谈的村民庞让礼是伐鱼村互助幸福院的常客,只要开灶,他几乎天天到。“以前老伙计难得见一面,现在大家坐一桌,吹着空调,拉着家常,心情格外好。”庞让礼说。

开办老年食堂并不难,难的是食堂能够常态运行、越办越好。

伐鱼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坚持开办老年食堂多年,如今每天有80多位老人来这里吃饭。老年食堂越办越红火。

伐鱼村老年食堂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8月11日,村会计王萍翻开账本:黄瓜3.5公斤,馍70个,豆腐1.5公斤,面皮25公斤,胡萝卜5公斤,鸡蛋一盘……这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食堂一天的采购情况。

精打细算的背后,是步步为营的探索。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伐鱼村建起互助幸福院,老年食堂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吃饭的人少,算上补贴也不够本钱。

转机发生在2023年。伐鱼村老年人口多,且居住较为集中。得益于伐鱼村的不断努力,互助幸福院等级提升,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资金缺口逐渐弥补。

“伐鱼村老年食堂实行‘政府补贴+村委会兜底+个人自付’模式:每年有2万元财政补贴,65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2元,去年村里拿出3万元兜底资金。”伐鱼村党支部书记金宝录说,几位残疾的村民,虽不到65岁,也能享受优惠价就餐。

会算“细账”,更要会算“活账”。办好伐鱼村老年食堂,既要花好每一分钱,也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发挥出来。伐鱼村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就拿伐鱼村老年食堂的两名厨师来说,她们负责全村80多位老人的午餐,每周上工6天,工资只有1200元。这份工资不高,但为啥还有人愿意干,并且尽职尽责?

王珍娥就是其中的一名厨师。“从早上8点备菜到中午餐后收拾,虽然辛苦,但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心里觉得值,这份心理满足多少钱都换不来。”王珍娥说,“平时我们做的都是家常菜,但在花样上不断翻新。不少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们就减少油、盐、糖的使用量,菜品口味清淡、软烂易咀嚼。”

每到饭点人手紧张时,伐鱼村两委成员也会走进厨房帮忙摘菜、打饭。“我们形成了一支‘全村总动员’的志愿队伍——村干部带头,谁有空谁帮厨;年轻人跑腿采购;热心村民轮流打扫卫生。”金宝录说。

随着伐鱼村老年食堂口碑越来越好,村里人也逐渐反哺伐鱼村老年食堂。前不久,一名村民向食堂捐赠了5公斤多自家产的豆角。近日,村里一名企业家准备向食堂捐赠5000元。

不久前,伐鱼村老年食堂网上走红。这离不开王萍的巧思。她开通了抖音号,把老人们就餐的场景拍成视频,好评如潮。渐渐地,不少爱心人士前来捐助,还有人来村里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伐鱼村的难得之处,在于协同治理,发挥各方所长,不单打独斗,通过合力推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何得桂说,伐鱼村的经验说明:机制透明、情感共建、责任共担,才能让民生项目走得长、办得好。

伐鱼村的探索,并不是孤立的。截至目前,宝鸡高新区共有56家农村互助幸福院,政府每年为每家农村互助幸福院拨付2万元运营补助金。其中,有6家被认定为助餐点,享受专项政策补助。近期,宝鸡高新区正在制定《农村互助幸福院资金管理办法》,将通过考核评价,对服务质量高、运行规范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激励更多助餐点办得久、办得好。

宝鸡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村互助幸福院不仅有食堂,还有文化娱乐和日间照料等功能。像伐鱼村这样的二类农村互助幸福院,不仅能吃饭,还有棋牌室、文体活动室,老人们吃得舒心,也能在这里找到精神慰藉。未来,他们将鼓励更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爱心人士加入,形成资金与物资双渠道支持。

如今,伐鱼村互助幸福院不仅是一处吃饭的地方,还是老人们的“精神之家”、村民的“公共客厅”,也是外界观察乡村治理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看到的是一顿热饭里的民生温度,更是把好事办下去的恒心与智慧。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